潘靜威
摘? 要:心理描寫是刻畫人物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夠反映出人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喜怒哀樂,引導學生走進人物,更好地融入到閱讀之中。同時,文學也是關于人性刻畫與表現的學問,發揮心理描寫的帶入作用,能夠讓學生將心比心,學會體察他人,感受文章的教育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文本中心理描寫片段的講解,能夠讓學生走出枯燥的字詞與片段的分析,深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語文教學? 心理描寫
在現階段,語文課文的教學主要以字詞積累和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模式展開,學生被固定在追求標準答案的閱讀目標中,對于文章的感人之處缺乏體會的機會,語文閱讀變得過于機械化。而心理描寫是展現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喜怒哀樂最直接的描寫方法。通過對心理描寫的深刻探究,學生能夠發現文章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景之間微妙的關系,感受文本的細膩性,增強閱讀的趣味。所以,心理描寫對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就談一談語文教學中心理描寫的重要性。
一、展現難言之事,營造想象空間
想象是文學的創作方法和魅力所在。一般的想象是作者主動想象來豐富寫作內容。而心理描寫所達到的作用是能夠以人物細微的活動來引發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將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豐富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心理描寫帶來的想象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入閱讀。
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采用的心里描寫中深入體會文本。課文中作者在最后一段對閏土進行了心理描寫——“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對于這一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閏土的心里會有哪些事。學生通過聯系作者描寫的“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等事件可以知道閏土家境貧困,生活困難,形成了自卑的性格。所以,作者所說的閏土的心事就是閏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繁重的勞動生活的無奈。
二、體會人物細膩情感,增強代入之感
委婉和直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學風格。在很多時候委婉的表達能夠更加貼近生活,自然而然地感動讀者。而心理描寫就具有很明顯的委婉的感覺,能夠將人物在特定狀態下不敢向外表現的情感進行內在的表達讓學生快速進入故事中。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心理描寫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在特定狀況下的反應,增強作品的代入感。
例如,在學習《窮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心理描寫,快速融入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文中表現人物生活艱難的描寫方法。學生閱讀“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可以知道作者進行場景描寫從外在突出了人民生活環境的惡劣。但還不能直接感受到人物生活的艱難。而通過對“桑娜沉思著: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可是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進行閱讀,學生能夠直接從人物內心的獨白中體會人物生活的艱辛,引發對人物的同情。
三、感情與景象互交融,營造奇特意境
心理描寫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學生閱讀了大量的現代作品會認為心理描寫一定是“某人心里想到”或者“他思索到”這樣的格式。實際上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描寫,但由于表達格式的不同,學生會有忽略。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寫作背景,感受古詩詞中感情與景象互交融所營造的奇特意境。
例如,在學習《宿建德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景象體會作者的心理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作品進行翻譯,學生可以理解為“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從而體會到作者內心的凄涼與孤獨。教師可以講解作者懷揣著遠大的理想不遠千里去都城參加科舉,卻考試失意只能原路返回的經歷,學生會想象到作者由于理想的破滅在觀察一切事物時都帶著悲觀惆悵的眼光。自然事物的特點就是作者心理狀況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可以從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創作方法中領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也是一種深刻的心理描寫,從而對古詩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綜上所述,心理描寫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方法。它是表現人的真實想法,傳達人的真實感情的創作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心理描寫的講解,能夠豐富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引導學生養成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理解習慣。教師要有效利用心理描寫帶來的想象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入閱讀;教師可以通過心理描寫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在特定狀況下的反應,增強作品的代入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寫作背景,感受古詩詞中感情與景象互交融所營造的奇特意境。
參考文獻:
[1]小學小說教學中人物分析策略的研究樊盛楠,《山東師范大學》,2019年.
[2]論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意境挖掘[J],語文學刊,齊艷茹,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