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對傳統語文教學和學習模式的挑戰。教師由簡單的言傳身教,變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在一種生動活潑、充滿愉悅的氛圍里加深理解課文的主題,從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適當有效地導入創設情境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它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感動情境,架起心靈與心靈溝通的橋梁
一位語文教育專家曾說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最強盛的驅動力。另一位資深行家也指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效應,是指有活力、能感動人、鼓舞人、調動人的情緒的一種效應。這種效應發揮得好,會形成生動、和諧、協調的教學氛圍。教學一旦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發揮好語文教學的情感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
筆者在教學杜甫的《登岳陽樓》這首詩歌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已經學過杜甫的多首詩歌,如果用傳統的上法必定不會收到好的效果。而從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作者人格魅力感動會給課堂帶來更多的收獲。于是在上課之前筆者用多媒體播放了電視劇《杜甫》的片尾曲《日月放光輝》,并且投影歌詞(如下):
綿綿似如黃河水,當年一氣貫南北。
一覽群山凌絕頂,胡馬奔騰不可追。
秋風起,白發垂,
傷心筆下千行淚,一聲嚎啕萬人悲。
情系百姓苦,心為天下碎,
沉沉郁郁評述時直說功與罪。
落木蕭蕭下,江河去不歸。
天地茫茫無窮盡,日月放光輝。
播放完畢問學生:“寒夜穹廬的那個是誰呢?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這樣本來平時教學中比較枯燥的作者介紹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同學們開始用詩歌,用杜甫生前事件來說杜甫,說到杜甫《望岳》的磅礴氣勢,說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憂國憂民,說到《登高》眼枯見骨之悲,說到他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說到他情系百姓、心碎天下的人生大境界……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感受到學生內心涌動的情感。緊接著筆者深情推進,“大歷三年十二月的一天,瑟瑟寒風,吹起洞庭湖層層波濤,遠天無日,低空斷云,冷霧凝霜,枯草橫陣,一位老者拖著他右臂半枯耳半聾的疲敝之軀獨自一人艱難地登上千古岳陽。他憑欄而立,鬢發如霜,衣衫破爛,但兩只眼睛卻深深凝望著洞庭的深處,岳陽樓上已無昔日的繁鬧,冷冷清清,老人臉色凝重,雙眉緊鎖,不知道這位心系天下的他在沉思什么?面對浩渺的洞庭之水,他想到了什么?下面就讓我走進《登岳陽樓》解讀杜甫偉大的心靈。”帶著對杜甫的感動學習這首詩不僅有很好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思想的火花,用心靈與心靈溝通,真正讀出了詩歌的深刻。事實上很多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利用作者獨有的人格魅力創設感動,從而讓學生帶著這份感動去與作者的心靈交匯,達到愛屋及烏的效果。
二、創設趣味,構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現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輕松、愉快的氛圍或情緒,能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能活躍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心理潛力;而喧鬧沉悶,焦慮不安,憂郁苦悶等不良氛圍或情緒則會降低人們的智力活動水平和學習的積極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康尼明確指出,教師要實現良好的課程運作,必須具備六方面的能力,其中有一條就是創設生動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好課堂的情境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曾經的一堂作文課時隔多年筆者依然記憶猶新,作文課注重寫作技法的指導,往往比較枯燥,課堂效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這一問題困擾很多的語文老師。筆者在教學《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設計了一個結合學生生活的導入情境,以“等俺有錢了,我會……”為開頭說一段話,要求盡量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這樣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就連最不學習最沉默的同學也異常的興奮。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出自己的創意,同時筆者讓學生評出最有創意獎并說明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基本談到了如何做到創新,創新應該注意什么。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及時地總結和板書并和學生交流看法,平時低迷的作文課學生不僅沒有出現平時昏昏欲睡的現象,而且非常積極主動,同時從作文的效果看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些同學在上完之后說,我們今后的作文就這樣上。后來的教學實踐發現,課堂中創設一個趣味的情境,讓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
三、創設懸念,激發積極主動的求知欲望
記得于漪老師在講《孔乙己》時先講了這么一段話:“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魯迅先生對他的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的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為什么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神工鬼斧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末,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我們學完課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圍繞課文內容本身,而借課題以外的與課文有關聯的某些內容發問,巧設懸念,由遠而近,引入新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所述問題正是學習《孔乙己》的一些本質問題,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創作方法和孔乙己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而且同學們帶著追究答案的動力有目標地在小說的世界追尋。
一個年輕的老師在教學《神奇的克隆》時,教師先講述《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一把毫毛變一群猴子的神話今天已變成了現實,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帶著疑問,學生走進了文本。這種導入方法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的,它可以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并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
事實上語文課堂導入情境創設方法多種多樣,以上僅僅是從語文課堂三種導入情境創設的方式看導入情境創設對一堂課重要作用。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實踐證明一個好的導入情境創設設計,能夠使堂課先聲奪人、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授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事實上好的導入最終被調動起來的不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教師自己。所以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十分重視語文教學中導入情境創設,努力創設有效地導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