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銳
摘? 要:近年來,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出現,引發了農民進城務工的持續高潮,于是就出現了“留守兒童”一詞。特別是在農村,留守兒童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留守學前兒童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更為脆弱的特殊群體,他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有相當多的兒童在嬰兒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們留在農村,與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親友一起生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長期的缺失,使得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處境和生存狀態更加艱難,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留守學前兒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而少數民族地區的留守學前兒童問題更為嚴重。因為,這里受教育年齡人口流失嚴重,而教育的落后以及資源限制也影響著流動人口留守子女的教育狀況,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令人擔憂。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改善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會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將注意力投向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但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而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研究和關注較少。
一、什么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是指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0到6歲的幼兒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由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負責一切生活起居的兒童。
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及成因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教育的三種基本形態在各自的領域擔負著培養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是學前兒童社會化的關鍵。學校教育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場所,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時時刻刻影響著這些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通過調查分析,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學校教育主導性不強、社會教育的環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嚴重缺位
1.親子教育陷入困境。良好的親子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出身心健康發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長期在外,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導致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教育基本從孩子的成長中淡出,親情教育功能幾乎喪失,這種缺乏溝通和親情的關愛,很容易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2.隔代教育難以勝任。部分祖輩對孩子過分溺愛,僅僅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卻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確引導。同時,由于隔代年齡相差較大,且監護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難以合理科學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3.親戚朋友教育形同虛設。作為代管人的親戚朋友因與孩子不是親子關系,在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上存在著“不敢管”與“不愿管”的心理。對他們而言,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留守學前兒童的行為習慣及心理需求卻極少被關注。
(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前教育問題
留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護堪憂導致留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不利,本應通過學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彌補,但目前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隊伍專業化素質高等問題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導,教育得不到良好發展。
(三)改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
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是三個相互關聯、相互協作的環節,這三個環節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共同給予留守學前兒童關心和幫助才能解決好孩子的教育問題。
1.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多種方式促進留守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教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從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首先,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學前兒童的父母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孩子聯系,以保持對孩子的關心和溝通。其次,建立父母與孩子、幼兒園的聯系紐帶,加強家園合作。最后,改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監護人的教育觀念;轉變老年人只重視身體健康,不重視心理溝通交流和興趣培養的觀念。
2.學校應當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1)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農村幼兒園應當給予更多地關注和關愛。一是建立農村學前教育規范制度。二是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力量,鼓勵優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到農村幼兒園任教,定期為農村幼兒園教師組織業務培訓,教授幼兒心理溝通等方面的知識。三是從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留守學前兒童家長聯系制度,可為留守學前兒童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定期與留守學前兒童及監護人進行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學習、個性發展和心理需要。
(2)重視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教育。要認識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價值,意識到保護好民族文化是歷史和時代的要求。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做起。為此,政府和學校要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政府要倡導大家重視傳統節日、傳統習俗、民間藝術等;在幼兒園,可將民族文化融入進孩子們的活動中,教授民族文化知識。
3.鼓勵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發揮社會教育的積極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氛圍。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因為父母為了生計在外打工而成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更需要獲得關愛和良好的教育。留守兒童的問題目前還不能得到完全解決,但我們應當正視這一問題,為促進留守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和改善教育環境做出努力。
同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慶幸,因為我有更多的機會去關愛這一個群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給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用真情去呵護他們的心靈。正像被譽為“擁抱博士”的世界著名演說家巴斯利亞所說:“我們往往低估一些微乎其微的關愛之舉的力量,這些善行有可能改變一個生命。”關愛和關注留守學前兒童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讓我們共同用愛心呼喚愛心,用心靈溫暖心靈,用溫情傳遞溫情,一起攜手用關愛、親情為他們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給他們送去愛的溫暖。讓他們在祖國大花園里,茁壯成長,盡情綻放!
參考文獻:
[1]張珍輝、彭尚平《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教育導刊
[2]陳幗眉、馮小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朱芳紅《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現代教育科學
[4]高艷,楊卓東《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現代教育科學
[5]黃菊英《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淺析》現代閱讀: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