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為洪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發展也有了很大的創新。素質教育倡導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所謂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學科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表現。就高中歷史學科來說,核心素養主要是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學會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探究歷史內容,形成正確、科學的價值觀念,了解史料實證、客觀地分析事物,同時通過歷史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本身的涵養和技能。歷史不同于其他的知識內容,它是過去實際存在的,需要學生認可歷史、尊重歷史,并透過歷史看今天,了解歷史存在的價值意義。對此,需要教師著重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希望學生能夠古學今用、古今貫通。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地談一下基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構建。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高中歷史;課堂提問
引言: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教育也在逐步地升華并且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突顯于高中歷史教學之中。高中歷史課程學習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要讓歷史教學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核心素養。現階段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重點不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歷史知識為基點,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重要性
歷史學科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就像是一個文化熔爐,它不僅為我們呈現了世界各個民族、區域幾千年所形成的民族文化,而且還包括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成長中所創造、積淀的文化品質,以及不同歷史人物的獨特人物品格。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將核心素養這一理念落實到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各個環節已經成為當前歷史教師亟待思考的首要問題。
二、優化措施分析
(一)立足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為課堂教學活動指明了發展方向,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在把握教學大綱和核心素養要求的前提下,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教學目標中去。例如,“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階段”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1.知識與能力:(1)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2)掌握中共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十五大的主要內容,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策過程。2.過程與方法:本課理論性強,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能力不足,故而以教師通俗易懂的講解為主,學生的參與主要通過教師的設問引導實現。教師提供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學會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中共十五大則是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的全面推進奠定了理論基礎。(2)通過本專題的學習,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知道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3)引領學生建立一種開放、包容和與時俱進的心態,樹立向偉人學習的志向和為中華民族進一步發展做貢獻的決心。在教學目標的推動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及歷史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核心素養。
(二)問題引導,促使學生探究歷史
高中歷史內容知識點較為繁瑣,連貫性卻很強,屬于集成性學科范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較為客觀地將歷史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具有真實性。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更切實地了解到各個時代的人文,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而且還需要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能夠自主探究知識,并客觀分析歷史、分辨史政,對此,教師還需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打開學生的思維。無疑問題是最佳的手法,思源于疑,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歷史價值觀,升華自我的歷史素養。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內容時,筆者設置多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歷史,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歷史意義?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地位是什么樣的?它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古學今用,站在今天的角度說說儒家思想。這樣,以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歷史知識,并從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進而提升自我的歷史文化修養。
(三)歷史文化教育的強化
歷史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特定歷史事件知識的解讀與理解,還應該讓學生們對歷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感知。華夏文明幾千年,我們通過歷史事件來認知這一過程,其實也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將人文精神轉換歷史涵養的過程,自然而然讓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體現歷史學科的深入內涵。對此,我們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新穎的教學優化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我們在教授“物質生活與習俗變遷”這一歷史內容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實踐采訪,讓學生通過對一些老年人的采訪,來記錄分析新舊中國在他們心中的改革與變遷。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感受不同時期文化經濟、中國政治、百姓生活等等全面性的反映。比如《建國大業》《花樣年華》《甲午戰爭》等等。讓學生們對歷史有可見性的解讀,同時對不同時期的生活習俗、國家精神、民族精神有更為深入的認知。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的提高,家國情懷歸屬感的建立與信仰的升華。
結束語:
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為重心,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入,打造有內涵的高中歷史課堂,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周愛霞.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的若干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111+113.
[2]穆學斌.情境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49+51.
[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