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
摘 ?要:物理概念不僅是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本文闡述了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并且從心理學的角度討論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而論述了我們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應當突出的教學原則。通過討論和論述,最后以一實例教學程序,體現了我們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應當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對當前以及以后物理概念教學中也是有很多益處的。
關鍵詞: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教學;物理概念形成;教學原則
物理概念反映著人類對物理世界認識的漫長智力活動歷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又使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物理世界中,成為物理思維的基本單位和有力工具。所以,沒有精確、嚴密、科學的物理概念,也就沒有定量的物理學。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就應特別注意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一)物理概念的定義
物理概念是一般“概念”范疇的子集,它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物理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現象,“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二)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是該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征。例如,電勢是描述靜電場能的性質的物理量,其大小可用公式U=W/q來量度,它決定于電場本身的性質,而與檢驗電荷無關。電場強度反映了靜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用公式E=F/q來量度,電場強度的大小也只與電場本身有關,而與檢驗電荷無關,電勢和電場強度都是從不同角度描述電場性質的物理量,其反映電場本質是不同的。
物理概念的外延則是指所反映的物理現象本質屬性的對象,即通常所說的運用條件和范圍。例如,電勢的概念只適用于靜電場,而不能用于交變電磁場,其定義式U=W/q中的q是引入靜電場中的檢驗電荷的電量,而不適于非檢驗電荷,公式中的W是把檢驗電荷從無窮遠處移到電場中某點電場力所做的功。由此可見,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理解物理概念的適用條件,定義式的應用范圍和公式中各個物理符號的具體物理意義。
二、物理概念形成的心理學問題
(一)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
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對物理問題的提出,即物理概念的引入,要讓學生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問題的提出,又要根據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心理、結合物理概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從生活實際引入:在學生獲得的大量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分析、對比、歸納等思維活動,提出該類物理現象的共性,從而提出新概念的建立。
第二種方法,從實驗現象引入:通過一些典型實驗,使學生獲得生動、鮮明的感性認識。從物理現象的特征出發,提出物理概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第三種方法,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揭示舊知識的矛盾,提出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物理概念形成的認知結構特點
物理概念形成與學生認知結構是緊密聯系的,對于中學生來說,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過程,還未經過系統的物理思維的訓練,其物理知識和經驗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學生的思維品質還較差。
三、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學問題
物理概念是整個物理知識體系的支撐點。沒有科學的物理概念,就無法準確地、科學地描述物理規律。因此,物理概念形成教學中就要突出幾個教學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對一個物理概念、規律,必須確切地理解,正確地表達,不應有科學性錯誤。
(二)生動的直觀性原則
學習物理的概念,必須以觀察實驗作為基礎,使學生獲得生動的,具體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物理實驗等手段,使物理現象形象化。
(三)啟發積極思維原則
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就是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條件,善于觀察,實驗和思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四、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學程序
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學程序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系統的問題。一般來說,它可包括“感知活動”、“建構結構”、“掌握方法”、“鞏固深化”、“評價反饋”五個基本環節。下面,筆者就以“功”概念形成的教學為例。
(一)感知活動
提出問題:初中教材中指出,“功”是多義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立功;有“成效”的意思,如大功告成,事半功倍……力學中所說的“功”,吸收了“成效”的意思,但是還有它特殊的含義,從而引入了功概念。
(二)建構結構
物理學里,許多概念一建立起來就能體會它明確的物理意義,如速度是用來反映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用來反映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但功是先定義,然后在功和能關系研究過程中逐步體會功的物理意義的。
(三)掌握方法
功概念的建立,首先,是對大量機械工作實例進行分析,抽象出功的定義,這里用到了分析和綜合方法。而由功的定義式發展到計算公式,經歷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思維過程。涉及到了力的分解,位移分解這種矢量分解方法。在計算式的討論中充分運用了數學方法。
(四)鞏固深化
功概念建立后,讓學生理解機器所做的功的計算W=Pt具有實際意義。在建立動能定理后,明確合力的功使物體的動能改變,從而把功過程量與運動狀態量聯系起來。通過重力、彈力、摩擦力做功的特點研究,明確不同種類的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不同。隨著知識的增加,不斷豐富對功概念的認識。
(五)評價反饋
評價反饋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反饋和教師評價反饋。可以通過情感交流、調查分析、考試測驗、學生練習等手段,教師獲得評價反饋信息,實現調整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好知識。
總之,物理概念教學,就是指學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傳授好知識的同時,既要立足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更要有助于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正確形成。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實際水平,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應用到物理概念教學中來,是有相當收益的。
參考文獻:
[1]閻金鐸.《中學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2]喬際平等.《中學物理教學基本功講座》.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