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璽 張宗明
[摘要] 面對全球范圍內復雜而嚴峻的衛生挑戰,中醫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構建,既有其必要性,又存在各種困境和挑戰。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出以中醫藥文化先行、以國家政策作推動,發揮優勢資源和特色技術,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海外合作平臺,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等7項具體路徑,提高中醫藥在全球衛生治理過程中的參與度。
[關鍵詞] 全球;衛生治理;中醫藥;路徑
[中圖分類號] R-0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12(c)-0160-05
Explore the path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participate in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QIAN Xi ? ZHANG Zong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 210046, Chin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omplex and severe global health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and there ar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system.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seven specific paths, including giving priority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promoting by national policies, giving play to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 technologie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overseas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trade, so as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Key words]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s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面對全球范圍內復雜而嚴峻的衛生挑戰,長久以來國際社會也在持續開展著多樣化的應對行動,不同層級、類別的參與者持續加入,逐漸形成了系統性的體系和策略,即全球衛生治理。其理論基礎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術界和政治領域形成的“治理”的理論框架。學術界一般認為,全球衛生治理(global health governance)是不同行為主體開展的與健康相關的互動與合作,有效面對全球衛生挑戰,達到維護和促進健康的目的[1]。不同主權國家、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價值觀、發展愿景、國際規范以及自身利益等諸多因素的促動下,開展著廣泛而復雜的互動與合作,推動全球衛生健康事業向前發展。
1 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必要性
1.1 全球衛生形勢所迫
長久以來,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生物醫學與發展問題。隨著2003年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肆虐的“非典”、蔓延全球的“艾滋病”、以及隨時會爆發的“禽流感”等問題的出現,各類新發和復發疾病使衛生治理問題逐漸被各國納入到外交議程之中[2]。不僅如此,在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發生的毒氣事件和2001年美國發生的炭疽恐怖襲擊更是加劇了世界各國對公共衛生安全危機的擔心,各類衛生問題越來越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3]。西非埃博拉出現血熱疫情,拉美寨卡疫情頻繁在發展中國家爆發,也說明了全球衛生治理的短板依然存在。面對不可抗拒的全球化趨勢,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置身其中,也應投身衛生治理體系的建立,防止疾病由小規模爆發轉變為全球性的傳染性傳播,從而減少疾病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1.2 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
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層面實力的增加和不斷崛起,成為全球范圍內舉足輕重的行為體,也是全球衛生領域中重要的一員[4]。不僅是人口規模將占世界的近1/5,醫療技術水平也不斷躋身世界前列。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驅使中國更積極地參與到全球衛生治理中。中國為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資源,其中中醫藥兼具醫療和文化雙重屬性,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沉淀和文化瑰寶,并經過現代科學的檢驗,融合了中西醫結合的技術,為全球衛生治理提供了多維度的醫療模式和手段。
1.3 中醫藥優勢引導
中醫藥學擁有一套完整、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各科多種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具有確切的療效。中醫藥學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世界傳統醫藥的代表,其有責任也有義務盡其所能的參與到全球衛生治理中來。中醫藥學是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變化規律和調節方法的一門科學,體現了對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刻認識。21世紀以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換,疾病譜也在發生著變化,難治病不斷增加,醫源性、藥源性疾病以及老齡性疾病逐漸增多,人們預防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現代醫學和現有公共衛生保健體系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健康的無限追求,國際社會對天然藥物的市場需求日益擴大;隨著中醫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其影響也日益擴大,世界衛生組織、各國政府已開始重視中醫藥的作用,為其發展提供了平臺和機會。因此,中醫藥投身到參與和改善全球衛生治理的體系中具有廣泛的需求性和必要性。
2 困境和挑戰
2.1 科學性和文化性差異
盡管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中醫藥的國際認同度還不高,部分地區僅承認針灸,而不接受中醫。究其原因,是因為中醫的科學性在學術界還存在廣泛爭議;而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不同,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也存在巨大差異,中醫藥在被各國接受過程中存在阻礙。
2.2 標準化體系不完善
中醫診斷方面,沒有具體量化的標準和循證依據,中藥方面,沒有可靠的循證醫學統計數據來使中藥的療效得到科學的證明,藥理作用機制并不明確,安全性、有效性存在疑慮;診療方面,各類的標準化體系還不健全,難以得到西方科學界的接受。中醫缺少各類疾病的國際診療指南、專家共識等。
2.3 跨文化語言翻譯障礙
由于不同的翻譯理念和方法以及不同語系的文化,中醫藥在國際傳播中一直存在著語言翻譯的障礙。中醫藥專業術語的牽強翻譯無法使真正的中醫藥知識和技術傳播出去,在疾病診治過程中無法得到準確的應用,中醫的理論和技術在國際化過程中被誤解,嚴重阻礙中醫藥參與到全球衛生治理中。
2.4 多國競爭的嚴峻形勢
各個國家為體現自己強國地位和國際社會的話語權,陸續投身于全球健康治理的體系中。以日韓為代表的東亞國家,打著傳統醫學的旗號研制銷售“漢方”“韓方”,搶奪中醫方劑的成果;而歐美發達國家正在逐步搶占中醫藥科研的高地,將中醫藥的理論融合現代科研技術;多個發達國家的藥企加入中藥研發的隊列,搶先發掘中藥新藥資源[5]。
2.5 存在感和參與度不強
在全球衛生治理的過程中,盡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積極為世界衛生組織獻策、獻力,提供先進技術,提供醫療援助隊等,體現了大國的擔當。但是,中醫藥技術和資源的輸出卻很有限,中醫藥在世界衛生領域的存在感不強,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參與度不強。
3 中醫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具體路徑
3.1 以文化傳播為先導,擔當開路先鋒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世界醫藥文化領域獨具特色。放眼世界,中醫藥文化儼然成為“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新窗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6]。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多樣性持續推進,中醫藥至今已經傳播到了183個國家和地區,并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在維護人類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國意識形態、風俗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引起海外民眾對中醫藥文化價值認識度受限,因此傳播中醫藥文化要走對路子、邁實步子。首先借助適宜的平臺與媒介切實增強受眾的認同度,樹立在國際社會的正面形象;其次杜絕國際市場摻假、偽劣的藥產品,杜絕科研領域虛假、剽竊的論文和專著;更重要的是在國外推廣應用的過程中不能違背當地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社會道義[7]。以中醫藥文化先行,才能打破東西方文化之間壁壘,更好地提升中醫藥在衛生治理的參與度。
3.2 以國家政策為推動,響應國際需求
2012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布《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8]白皮書中,把“中醫藥發展”和“衛生國際合作”放在了重要的地位。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9]對中醫藥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規劃,要求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深化與各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的研究與制訂,營造有利于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國際環境。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0],其中明確提出“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家高層戰略對話機制,將衛生納入大國外交議程。積極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在相關國際規范標準、規范、指南等研究、談判與制訂中發揮影響,提高健康領域國際影響力和制度性話語權”。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發展和落實,我國將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而其中的不少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其國內衛生醫療條件和基礎相對薄弱,更需要援助。中國應該把握住這一歷史機遇,以傳統醫藥文化交流為橋梁,積極搭建我國中醫藥機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平臺[11],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12]。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召開前夕,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在日內瓦參加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時表示,中國重視保障公民健康、增進民生福祉,并積極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為人類健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13]。
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國際社會,都對中國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和廣闊的平臺,中醫藥也應該把握住機會,響應國家和國際號召,積極將各項政策、制度落到實處。
3.3 繼承針灸技術和中藥資源,弘揚特色療法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華后,一名記者的神奇針麻經歷引起了轟動,美國國立衛生院(NIH)注意到中國的針灸療法,繼而引發了美國的“針灸熱”,促進了針灸醫學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廣泛傳播[13]。在臨床中,中醫針灸不僅通過針刺麻醉開展肺葉切除術、闌尾炎手術等,而且針灸療法對于疼痛疾病、頑固性咳嗽、支氣管哮喘、腦卒中后遺癥、失眠、帕金森病之類的神經系統紊亂、各種腫瘤疾病經西醫治療的后遺癥等一些目前在西醫領域無效或者較差的病癥確有療效[14]。針灸技術作為中醫藥學中的核心代表,不僅在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獲得認可和取得突破性成就,更可以在全球公共衛生中發揮巨大作用,更少使用處方藥物、甚至避免外科手術,節約數以萬計的衛生資源。
中國豐富和獨特的中藥材生產體系和中藥資源,是中國中醫藥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許多草藥和植物藥的確切效果,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和重視。傳統中藥以治療慢性代謝性疾病具有良好療效,同時相對較低的毒副作用和低廉的價格,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可,中藥出口總額也突飛猛進,世界各國對天然植物藥的需求逐年飛速增長[15]。如今,世界各國都對抗生素的使用進行嚴格管理和規范,在此情況下合理地利用好中草藥資源已經是國際社會的主旋律。我國作為中藥材生產和輸出大國,應該把握好自己的優勢,加強道地藥材種植、提高中藥制藥技術等,將中藥材作為寶貴的資源供給和服務于全球衛生治理。除此以外,將灸法、拔罐、刮痧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向世界推廣,發揮其簡、驗、效、廉的特點,可達到全球衛生治理中防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標[16]。
3.4 把握優勢病種的治療手段,發揮診治所長
中醫藥在防治傳染病和流行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曾屢次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艾滋病、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流行病的爆發,國際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威脅日益上升[17]。中醫藥在數千年疾病特別是疫病的斗爭及防治過程中,創立了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疫病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特別是在防治流行病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肺結核、血吸蟲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SARS過程中,中醫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擴大,現如今有許多西醫無法解決的疾病,中醫成為了很好的補充和替代療法。腫瘤是當今世界衛生領域的難治性疾病代表,而通過中醫學者的不懈努力,近年來中醫藥防治腫瘤已經取得一定成就。西方腫瘤學界普遍認可中醫藥在緩解癥狀、防止復發轉移、提高生存質量及延長生存期、放化療增效減毒等方面的作用[18]。不僅如此,中醫在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生殖障礙等100余種疑難病、難治病都具有明顯優勢。把握好這類疑難病癥的治療手段,積極運用于臨床實踐,可提升中醫藥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參與度。
同時,中醫“正氣為本”“治未病”“未病先防”的養生理念與預防醫學的發展所契合,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也將醫療衛生服務重心不斷前移,工作的重點移至臨床治療前,可以大大降低社會衛生經費,節省大量的世界資源,并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因此,推廣中醫養生技術及方法,擴大中醫養生理念得到全球認可和應用,可在衛生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3.5 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推動各國立法
在國際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循證醫學是各類學者研究的熱門話題,主張以臨床證據為治療依據,而傳統醫學則更多依靠經驗。因此,加快中醫標準體系的建設勢在必行。作為中醫藥起源國,我們應該依據中醫藥的特點和規律,主導制訂中醫藥國際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能為國際認可的標準規范體系,讓世界中醫藥與中國標準接軌。這不僅有利于規范國外中醫醫療、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加速其傳播進程,而且有利于取得國際社會更為廣泛地接受和認同,促進其進入世界主流醫學體系,更好地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藥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19]。歐盟通過了《傳統植物藥法令》,東方傳統草藥成藥品將可以在全歐盟以藥品身份上市……在許多國家和組織已經將中醫藥納入常規醫療衛生體系,給予它合法的地位。然而仍有部分國家對中醫藥采取“不承認不禁止”的態度,因此推動更多國家立法,打開更多地區的窗口,中醫藥才有機會更好地融入到全球衛生體系中,體現其自身的價值。
3.6 借助海外合作平臺,拓寬傳播渠道
近年來中醫孔子學院與海外中醫藥中心的不斷建立、合作項目的不斷推進,成為國際中醫藥界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為中醫藥國際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平臺。2004年,中國政府開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目前全球已經建立433所孔子學院,分布在117個國家。2014年,我國開始建立“中醫藥中心”,預計到2020年將建成20家,目前已有10家初具規模,分布位于匈牙利、俄羅斯、澳大利亞、法國、盧森堡、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馬拉維、美國、捷克等。
國內外高校聯手成立的中醫孔子學院,主要任務是向國外民眾介紹中醫藥知識和中醫藥文化,而海外中醫藥中心儼然成為我國中醫藥海外發展中新的重要的科研平臺、文化平臺、合作平臺,為海外患者提供中國特色醫療服務。借助海外中醫藥中心,甚至建立海外中醫醫院,提供海外醫療援助的平臺,將國內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和資源輸送到全球。
3.7 以中醫藥服務貿易為杠桿,推動國際發展
隨著世界范圍內多個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服務貿易在國家出口貿易中充當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醫藥服務貿易一直是我國中醫藥走向國際的主力軍,也是中國參與到全球衛生治理的重要途徑。其開展可有以下模式:①遠程診療,可通過移動通信設備進行中醫藥遠程教育、中醫藥遠程會診、中醫藥遠程咨詢、中醫藥遠程預約等,為境外人員提供中醫藥服務,大大降低了雙方因為空間距離所需支付的交易成本;②境外消費,通過包括中醫藥醫療旅游吸引各國旅客、患者來進行中醫藥特色治療等內容,為我國臨時逗留的外國人提供中醫藥服務,滿足來華流動人口的醫療需求;③商業投資,中國具有能力的醫療、教育、文化、服務機構在海外進行投資,建立與中醫藥相關的各種實體,如中醫診所或中醫診療中心等;④人才流動,我國從事中醫藥醫療、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前往海外提供中醫藥服務,為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貢獻力量[20]。
除此以外,還有中醫藥人才的援外服務,中國已經向亞洲、非洲、拉美70多個國家派遣了醫療隊,每個醫療隊中都有中醫藥人員,約占醫務人員總數的10%;中國還在加強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開展艾滋病、瘧疾等疾病防治,先后派出中醫技術人員400余名,分赴40多個國家。援外醫療隊采用中藥、針灸、推拿及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了不少疑難重癥,挽救了許多病情垂危者的生命。
4 結語
中醫藥作為幾千年來中國特色的醫療方式,為世界衛生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過程中,中醫藥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21]。通過多舉措、多平臺、多領域等一系列路徑,憑借中醫藥已有的基礎和優勢,必將在全球衛生治理的體系中發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肖光,陳文.全球衛生治理視角下的中國經驗與策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3-5.
[2] ?Mark W.Zacher,Tania J.Keefe. 因病相連:衛生治理與全球政治[M].晉繼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2-10.
[3] ?晉繼勇.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的國際機制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09:1-5.
[4] ?許靜,劉培龍,郭巖.全球衛生治理機制及中國參與的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3,6(11):1-7.
[5] ?何茂春,鄭維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從模糊走向清晰——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絲綢之路理論內涵及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38(6):77-92.
[6]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121-122.
[7] ?鄢良.復興之路-世界傳統醫藥與中醫藥國家化總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9-10.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9] ?桑濱生.《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解讀[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6,18(7):1088-1092.
[1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001).
[11] ?墨涅夫·組比.中醫對全球醫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J].人民論壇,2016(34):36.
[12]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發出全球衛生治理最強音[EB/OL].(2017.1.30)[2019.4.24]. http://www.cssn.cn/hqxx/201701/t20170130_3400319.shtml
[13] ?人民網.為人類健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EB/OL].(2018. 5.21)[2019.4.24].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0521/c14739-30001986.html
[14] ?金達洙.針灸在美國的歷史現狀研究及其前景展望[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
[15] ?李振吉,鄒健強,蘇鋼強.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63-264.
[16] ?高明,唐麗霞,于樂榮.全球衛生治理的變化和挑戰及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展望,2017,9(5):126-146.
[17] ?劉長君,高英彤.歐盟全球衛生治理戰略論析—兼論中國參與全球衛生治理[J].國際展望,2017,9(2):95-113, 152-153.
[18] ?張英,侯煒,林洪生.中醫藥研究惡性腫瘤臨床研究成果與思考[J].中醫雜志,2014,55(6):523-525.
[19] ?國務院.《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EB/OL].(2016.12.06)[2019.4.24]. http://www.cntcm.com.cn/zhuanti/2016-12/06/content_23967.htm
[20] ?胡凡,王秀蘭.中國中醫藥服務貿易政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298.
[21] ?張建忠,鮑超群,宋欣陽.中醫參與西亞北非衛生治理[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8(1):257-275.
(收稿日期:2019-09-10 ?本文編輯:顧家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