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摘 要】目的:探析頸部血管超聲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健康體檢62例患者為參照組,進行靜動脈超聲檢查,觀察兩組患者血流速度等指標,判定短暫性缺血與頸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結果:觀察組CCA、CCA分叉處及ICA的增厚與斑塊檢出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觀察組中度以上狹窄及無血流動力學意義狹窄構成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間VA收縮期峰值流速(VS)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頸部血管超聲診斷在短暫性腦缺血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其能夠快速診斷患者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的信息,提升臨床治療效率,故應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頸部血管超聲;短暫性腦缺血;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0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被稱之為小中風,該疾病是神經科的急癥,在臨床中較為常見[1]。其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頸動脈或椎動脈暫時性供血不足,從而引發腦部缺氧并出現突發性的神經功能下降障礙。在臨床中對TIA的診斷多采用頸部血管超聲診斷,通過超聲診斷能夠及時的判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而針對性的構建相應治療方案。基于此,以我院患者為例,對該診斷進行相應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齡34—81歲(52.4±8.2歲)。臨床癥狀主要有頭暈、肢體無力、言語存在障礙,且癥狀均在短期內消失,不遺留神經功能障礙。另選取我院收治的健康體檢患者62例,將其設置為參照組,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齡33—83歲(52.6±7.9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質量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并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經顱腦CT診斷確診為TIA患者;經2011年AHA/ASA《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預防指南》診斷患者;無嚴重精神障礙疾病患者;無嚴重臟器疾病患者。2)排除標準:血液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臟功能不全患者;反復感染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選后,均采用西門子多普勒超聲檢測儀,所采用的超聲探頭為血管專用,頻率在9~3MHz。在診斷過程中,必須由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
受檢患者診斷時候,讓其采取仰臥位,并在其頸后部位墊薄枕,讓患者頭偏向對側,使得頸部充分暴露出來。超聲探頭放置于頸部兩側探查患者顱外段頸總動脈(CCA)、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ICA)以及頸段椎動脈。并在頸動脈分叉上、下1.5cm除對CCA、ICA以及IMT(頸動脈血管壁兩線間距離)進行相應的測量。正常情況下IMT為1.0毫米以內,而一旦IMT處于1~1.5毫米之間,則表明內膜增厚,也就是醫學中常說的粥樣硬化斑塊病變。而一旦IMT超過1.5毫米則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通過多普勒超聲檢測能夠發現管壁內膜粗糙,且拒不向內腔呈現增厚狀態。
2 結果
2.1 觀察兩組患者的頸動脈IMT及斑塊檢出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CCA、CCA分叉處及ICA的增厚與斑塊檢出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 診斷結果表明,觀察組82例患者中診斷出頸動脈狹窄的有31例,其中輕度狹窄的17例,中度狹窄9例,重度狹窄5例,并無閉塞病例。其中在CCA發生頸動脈狹窄的例數為19例,ICA出現勁動脈狹窄為12例。對照組62例中,發生頸動脈狹窄11例,輕度狹窄10例,中度狹窄1例,重度及閉塞情況并未發生。其中CCA發生頸動脈狹窄的例數為8例,ICA出現頸動脈狹窄4例。診斷表明,觀察組中度以上狹窄及無血流動力學意義狹窄構成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觀察兩組患者的VA血流動力學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間VA收縮期峰值流速(VS)存在明顯差異(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出現VA盜血情況,而對照組則未出現,差異并不顯著(P>0.05)。
3 討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神經性疾病,其發作特征與中風類似,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腦系統出現短暫性缺血,從而引發患者意識、語言以及運動功能障礙。數據統計顯示,該疾病發病期約為3min~24h,隨后就恢復正常[2]。臨床中該疾病多發于老年,嚴重威脅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就需要對該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并針對性進行治療,從而提升患者生存質量。近年來,臨床中多采用超聲掃描對該疾病進行診斷,但由于病癥發展較為迅速,診斷的精確性就有待提高[3]。新型頸部血管超聲檢測儀是當下臨床中較為常見的TIA診斷方法,其診斷結果精確。本次研究就以頸部血管超聲診斷腦缺血發作疾病,以此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在本次研究中,結果表明,觀察組無論是頸動脈狹窄、VA血流動力學以及斑塊檢出上均較高。另外,患者在診斷后經過及時的治療,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也表明,頸部血管超聲對TIA患者病情的診斷率較高,能夠有效的檢測患者頸動脈粥樣,分析具體的原因,準確的反應頸動脈內部情況,了解管壁粗厚、血流速度、狹窄程度等。這就為臨床的治療提供極大的便利。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是TIA病情診斷的主要特征,其斑塊分布情況、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大小等均可反映患者病情,通過斑塊大小、回聲檢測,可以有效判斷斑塊穩定性,一般低回聲斑塊其穩定性差,易導致患者發生腦血管疾病等;血管狹窄度則可檢測患者供血,便及時緩解其血液循環功能障礙。同時,其還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傷、費用低以及多次重復等優勢,較適用于臨床疾病快速診斷,具推廣價值。
綜合上述分析能夠看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采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測能夠有效的反應患者具體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故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紅艷,戴雪艷,王艷云,等.頸部血管超聲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6):111-112.
蘇景艷.頸部動脈超聲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價值[J].臨床醫學,2016,36(2):111-112.
張艷明,宋則周,傅燕飛,等.超聲造影評估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聯合ABCD評分預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為腦梗死的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6,25(8):68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