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超 許冠華 范志坤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肛周疾病主要包括肛周膿腫、痔瘡、肛瘺、肛裂等,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因其部位特殊,加上創面無法縫合,造成了術后恢復時間長,切口易感染,以及疼痛、出血、水腫等多種并發癥,給病人愈后帶來了極大痛苦。除了各種藥物、理療等治療外,我國傳統中藥熏洗療法歷史悠久,是將中藥湯劑趁熱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方法,是中醫外治法的一項重要內容[1],也是祖國醫學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2018年4月至 2019 年 3 月,我們采用地奧司明口服聯合中藥熏洗治療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出血 30 例,并與地奧司明口服聯合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治療 30 例進行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樣本為本科室 60 例采用手術治療肛周疾患的病人,隨機分為 2 組,治療組 30 例,男18 例,女 12 例,平均年齡(43.94±16.41)歲;對照組為 30 例,男 14 例,女 16 例,均年齡(43.26±11.76)歲;兩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在椎管內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均予靜滴抗生素預防感染,第2 天開始治療組采用地奧司明口服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熏洗藥方為:地榆炭 15g 槐花 15g玄參 10g 大黃 3g 黃柏 10g 牡丹皮 10g 火麻仁 6g 冰片 2g。方法為:由本院統一的中藥煎藥包裝機將藥物煎成袋裝湯劑,每劑 2 袋,每袋 100 mL。上午為熏洗,方法為將藥液加入超聲霧化熏洗儀中,可以自動加熱,先將中藥制劑霧化分解為細顆粒,然后再用溫液沖洗肛門及會陰部,維持 15 分鐘[2];下午為坐浴,方法:囑患者排便后,將 100 mL 中藥制劑加入 1000 mL 的熱水中,通過水蒸氣熏蒸患者創口處;待水溫降至 55℃時,用消毒紗布蘸取少許藥液輕輕擦拭患者肛周;待水溫降至 40℃[3]左右時,囑患者坐浴,將會陰部浸入藥液。每次坐浴時間維持在 20min 左右,5 天為 1 個療程,每次維持 15 分鐘,坐浴溫度保持在 40℃。對照組采用地奧司明口服聯合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治療,高錳酸鉀具有收斂作用,具體方法為:在溫開水(切忌沸水化開,否則易使藥性分解而失效)中加數粒高錳酸鉀顆粒,充分攪拌使其完全溶解,溶液顯示為淡紅色(若溶液已變成褐紫色,則已失去消毒效能),即可,稀釋度必須達到 1:5000,然后將臀部全部放入盆內泡洗坐浴,水溫40℃左右,一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5 天為 1 個療程。2 組患者在熏洗、坐浴結束后,均使用碘伏棉球對水腫部位進行消毒。
3. 療效判斷標準。治愈:肛緣水腫消失,皮下無血栓形成,創面無感染,患者脹痛消失。有效:肛緣水腫明顯減退,皮下黯紫減退,創面少量分泌物,無感染,患者脹痛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雖然改善,但仍需手術或其他處理者。
有效率=(治愈人數+有效人數)/30 人。
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 SPSS l8.0 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療效比較采用? 檢驗。
二、結果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 l。由表 l 可見,兩組患者療效比較,P 三、討論 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是指肛腸手術后切緣皮膚出現水腫、充血、隆起或腫脹疼痛的癥狀,是肛腸疾病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影響患者傷口愈合,延長術后病程,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主要由于局部血液、淋巴液循環障礙、炎癥反應滲出增加等使血管滲透壓增大,形成術后局部組織間隙內液體潴留,加之肛周皮膚及皮下組織松弛且富有彈性,故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性、炎性水腫交織,尤其是環狀混合痔,術后肛緣皮橋和手術切緣的水腫比例更高;因此臨床上經常會叮囑患者術后不宜過早排便,以術后第二日排軟便為宜,排便時避免久蹲及用力,積極治療便秘、腹瀉等加重因素,適當應用抗菌藥物,定時換藥,保持肛門部創面的清潔;同時術后恢復過程中,囑患者臥床休息,盡量少活動、勿久坐、久站,避免創口邊緣因用力摩擦形成水腫;同時結合內治法,如微循環調節劑:即天然藥物和合成藥物:地奧司明、蘆丁及其衍生物、七葉素、馬粟樹提取物等口服褪腫藥物,和中醫外治療法,如藥物熏洗、外敷、肛塞等方法緩解術后水腫、疼痛、出血等不適。中藥熏洗療法為傳統治療肛腸疾病的重要外治方法,古稱溻漬法。中醫認為肛腸病術后局部水腫是經絡阻滯、氣血凝滯、濕熱下注所致,而熏洗能“使氣血得疏,患者自然爽快,亦取瘀滯得通,毒氣得解,腐肉得脫,疼痛得減州”[4]。其治療原則:清熱利濕解毒,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消腫止痛;而中藥坐浴是借助藥力和熱力直接作用于創面組織,利用濕潤蒸騰的熱氣可使肛門括約肌松弛,皮膚溫度升高,毛孔開放,微小血管擴張,血液和淋巴循環加快,痔靜脈、淋巴管回流暢通,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就容易透過皮膚附屬器官和創面組織吸收,直達病所,促進水腫消散而發揮最佳治療效應[5]。熏洗液直接接觸患處,藥物可經皮吸收,通過理化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使水腫消退,腫痛減輕,調節皮膚新陳代謝,促進創面愈合[6]。同時適宜的溫度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及降低痛覺神經的敏感度,從而達到肛門內括約肌松弛,緩解疼痛,促進肛門排便功能恢復。 而中藥外洗液在超聲霧化時,通過控制溫度、霧量,使中藥霧化分解為超級微細且極具滲透力的負離子蒸汽,可以增加局部有效藥物濃度,從而使中藥成分能持續有效地彌散并滲透進組織間隙、毛細血管中,最有效地發揮中藥作用。同時藥液沖洗時藥力和熱力的共同作用能達到最有效發揮,其沖洗方式可根據肛門、肛周部位的不同而分別進行柱狀、噴灑狀沖洗;而噴嘴前后移動,可進行擺動沖洗,使中藥藥物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有效成分可透過皮膚或創面的肉芽組織吸收,快速發揮藥效,從而使局部營養代謝改善,并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的生成,創面滲液消失,水腫消退,促進創面愈合,促進肛門功能恢復[7|。中藥外洗液統一由醫院中藥房煎制后發放給患者,使用起來明顯較高錳酸鉀溶液自行配制方便。中藥外洗液由多種中藥配制而成.其功效遠高于單純高錳酸鉀溶液,且患者坐浴后,手術傷口有冰涼舒適之感,無肛門瘙癢或干燥等不適,消腫止痛效果較高錳酸鉀溶液更為明顯,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肛腸疾病術后采用中藥熏洗,可明顯減輕患者術后肛門部水腫、疼痛、出血等癥狀,且在肛腸患者術后恢復治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值得推廣應用。 四、小結 引起術后肛緣水腫、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積極預防為主,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多種治療手段,癥狀是可以消退或減輕的,本臨床觀察結果表明中藥熏洗液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等的效果,并且在肛腸患者術后恢復治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具有臨床廣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楊鵬里.中藥外治在痔科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醫外科雜志.2000,9(4):28. 王攀,馮彬,程友花.中藥熏洗防治肛門病術后水腫的臨床研究[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6.36(7):53-56. 鄭 德,張巍,王佳瑩.坐浴溫度對痔手術后中藥熏洗療效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2,52(24):1-3. 劉鵬舉.中醫古籍臨證必讀叢書·外科卷(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94. 張紹勇.中藥熏洗治療肛腸病術后臨床療效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05,23(8):71-72. 賈菲,邱劍鋒,李國棟.中藥熏洗療法治療肛腸疾病研究進展[J].中醫外治雜志,2007,16(1):58-59. 喬繼海.中藥熏洗治療 256 例肛腸病術后疼痛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8):69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