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巍

【摘 要】目的:探究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使用認知行為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以我院接診的80例冠心病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而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使用認知行為干預。結果: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CAS-R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使用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有效幫助患者糾正以往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抒發不良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認知行為;冠心病;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2
前言
近幾年,人們在生活方式、節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改變,使得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漸身高,其中比較多見的一類就是冠心病[1]。冠心病是一種由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引起的情緒波動的加快患者病情發展的身心疾病。而認知干預護理注重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再輔以健康輕松的體育鍛煉,進而改變患者的病態和行為認知。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間診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5歲至73歲,平均值為(56.74±7.92);患有心絞痛的患者有1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有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15例,心律失常患者有5例。而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6歲至75歲,平均值為(58.13±8.34);患有心絞痛的患者有17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有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10例,心律失常患者有4例。比較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時,針對對照組的患者采取心血管內科常規的護理模式,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以通過不斷的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的感受,若是發現患者對冠心病存在有其他的不合理信念,應當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患者糾正不合理的疾病知識,并且鼓勵患者積極的面對疾病,正確看待疾病,從而養成自身辨別不合理觀念的習慣,通過理性化的觀念對待自身疾病發生的病因,從而以合理的角度對病因進行進一步思考。(2)飲食指導:引發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良的飲食結構,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當潛移默化的幫助患者意識到其飲食結構正常的重要性,不良的飲食習慣能夠提升冠心病的發病率,可以對患者進行飲食上的引導,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真正意義上幫助患者轉變不正常的飲食習慣,以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例如,在每日正常的三餐飲食中,對谷物、各類肉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合理分分配并吸收,從而使得身體每日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以及微量元素等,并且嚴格遵行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的原則。(3)家庭溝通:引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家庭溝通,對于冠心疾病的不合理觀念,要進行正確的引導所需要的信息中,在這過程中家庭溝通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家庭成員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親人朋友的鼓勵還是家庭成員的語言溝通等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相關資料表明,存在冠心病的患者心理方面的負擔比較嚴重,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消極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認知行為干預的過程中,應當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為患者家屬講解加強家庭溝通的重要性,讓家屬能夠配合家庭干預,并且幫助患者家屬詳細掌握疏導患者負面情緒的方法,以此幫助患者積極的面對生活和疾病治療。另外,可以引導患者家屬保持家庭環境氛圍的輕松愉悅,從而滿足患者對家庭溝通和環境的需求。(4)鍛煉指導:在認知行為干預護理的過程中,積極有效的體育鍛煉能進一步加強患者對疾病的防御能力。且在此過程中,患者在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時身心是愉悅的,于患者的消極情緒有著一定的疏導作用。而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對于冠心病的治療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引導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時,應該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行為能力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安排。而體育鍛煉的項目最好是非對抗性的運動,例如太極拳、慢跑等。
1.3 統計學原理 本文采用SPSS19.7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CAS-R、SDS量表評分比較
如表1所示,在進行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CAS-R、SDS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進行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有明顯的降低,而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CAS-R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3 結論
患者體內出現不正常的脂質代謝,進而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疾病稱之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2]。而病情反復、病程較長是冠心病的特點,因此冠心病的治療時需要長期治療的,以此維持病情的穩定、控制病情的發展。而冠心病患者通常是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心情反復,通常表現為焦慮、抑郁等,并且絕大多數的患者對冠心病發病原因以及影響因素沒有足夠的認知度,沒有意識到自身生活習慣的影響力最大,從而影響到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而認知行為干預應用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情緒控制,對患者所存在錯誤理解進行糾正,協助患者建立并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從而使得冠心病患者能以正確的信念面對疾病,以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體的健康,以此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總的來說,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使用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意識到自身生活習慣對疾病造成的不利影響,配合保持規律、健康的習慣,有效控制冠心病的發生,再鼓勵患者學會抒發不良情緒,以此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提升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趙麗光.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冠心病臨床護理中的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197-198.
廖麗麗.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04):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