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容秀

【摘 要】目的:觀察兒童預防接種中應用安全預防接種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門診預防接種兒童實施此次研究,例數為80例,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根據抽簽法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使用安全預防接種護理,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對照組為25.00%(P﹤0.05)。結論:在預防接種兒童中實施安全預防接種護理,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極高。
【關鍵詞】兒童預防接種;預防接種護理;不良反應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預防接種是預防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兒童因為免疫力不強,容易被多種病菌侵犯造成疾病。因此,預防接種對保證小兒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因為小兒年齡原因,對針頭存在恐懼心理,接種配合性不強,對接種順利進行造成影響[1]。因此,此次研究中,選擇我門診預防接種兒童,對其實施安全預防接種護理,觀察接種后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門診預防接種兒童實施此次研究,例數為80例,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根據抽簽法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個月~4歲,平均年齡(2.14±0.21)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個月~3歲,平均年齡(2.01±0.12)歲。兩組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宣傳接種知識、告知接種步驟,接種后在留觀室觀察等;觀察組實施安全預防接種護理,具體包括:(1)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接待兒童及其家長時,應使用熱情、親切的態度,并告知預防中心情況。創造溫馨、舒適的環境,可在留觀室內涂上卡通動漫或者動畫片,放置兒童玩具,消除兒童負面心理。有關護理人員應對兒童的基本情況如姓名、疫苗劑量、名稱、顏色、注射部位、接種時間進行核對,針對疫苗種類的不同選擇注射方式。(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針對兒童心理特點及年齡,使用合適的方式與兒童進行交流。通過與兒童進行主動接觸,轉移兒童注意力。對成功接種的兒童進行表揚,夸贊其配合精神。(3)健康宣教:將預防接種的意義及目的告知兒童家屬,并使其注意接種后兒童出現的反應。如產生感冒、發燒等情況,可導致兒童免疫力降低。應推后接種工作,待兒童體質有所改善,再實施接種。(4)接種后護理:兒童完成接種后,應進行30min的等待,確認無異常情況后,方可離開。患兒接種后1d內產生暈厥、癔癥、過敏性休克等,應對其實施急救處理。接種5d內如有發熱、腹瀉、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出現,家屬應聯系醫師對兒童進行處理。護理人員應告知兒童接種之后需要少運動、多休息,并且要多喝水,家長應避免兒童對接診部位進行撓、抓,如出現以上情況,家長應對其進行制止,避免注射部位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如紅腫、嘔吐、腹瀉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3.0軟件中進行分析,使用t數值變量資料對進行檢驗,用()表示,使用對無序分類資料進行檢驗,用率(%)來表示,(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顯著高于觀察組的7.50%(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新生兒出生率上升,兒童成長問題為社會關注重點。兒童年齡較小,身體正處于發育期間,免疫力不強,因此易被病菌侵襲。并且,兒童上學期間處于較大流動人口中,因此容易出現傳染現象。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2]。為保證兒童發育及成長安全,因此對兒童群體實施預防接種。通過將某種抗體植入患者體內,增強身體對該類病菌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率。研究表明,接種疫苗之后可降低30%疾病發病率。當前抗生素濫用情況較為普遍,增加病菌耐藥性,及時接種疫苗,可對病菌進行更好的預防。但接種期間,可能由于多種原因造成接種風險。因此實施預防接種護理干預,提升接種期間兒童的配合度,并且可對接種后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處理及預防。兒童健康有了保障,減少醫療糾紛事件發生[3]。此次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對照組為25.00%(P﹤0.05)。表明安全預防接種護理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接種效果。
綜上所述,將安全預防接種護理用于兒童預防接種過程中,可有效降低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具有臨床使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馬國珍, 莫蓓蓉, 姜鵬君,等.健康信念模式在預防接種不良反應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 2015,46(22):61-65.
楊貴云, 鄭超, 陳穎,等.預防接種信息系統在兒童預防接種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 2015,85(4):32-35.
李蘭鳳, 張斯華, 呂麗格,等.兒童家長在預防接種過程中的心理及護理需求調查[J].河北醫藥, 2016, 38(9):14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