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鴻玉
【摘 要】目的:探討胃癌根治術后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患者胃腸功能指標影響。方法:本次研究的200例入組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療的胃癌根治術患者,使用數字隨機法將兩組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活動護理,對照組則實施常規護理,探究兩組患者在不同護理干預方式下的胃腸功能指標、護理滿意度評分及胃乏力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開始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胃乏發生率、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將早期活動護理干預措施運用于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指標,患者恢復進食、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與排便的恢復速度明顯加快,胃乏力發生率明顯降低,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滿意度評分提升,該護理方法可在相關科室進行推廣。
【關鍵詞】胃癌根治術;早期活動;護理干預;胃腸功能指標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2
胃癌近年來在我國呈現出日漸上升的趨勢,也是腫瘤科常見的惡性腫瘤[1],針對胃癌患者,首選給予胃癌根治術,但是大多數患者在接受胃癌根治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影響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為了探究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于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效果[2-3]。現將收集的200例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實施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200例入組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療的患者。使用數字隨機法將兩組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中,男67例,女33例,年齡25~69歲,平均(45.92±2.55)歲;體重40~56 kg,平均(43.02±2.13)kg;病程1~6年,平均(3.84±1.42)年。觀察組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28~70歲,平均(42.85±2.95)歲;體重41~55 kg,平均(43.75±4.21)kg;病程1~5年,平均(3.19±1.7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觀察組則采取早期活動護理,具體措施如下:在患者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在術后6 h給予患者腹部功能鍛煉,在進行鍛煉時,應與患者進行交談,通過手術記錄單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根據患者的麻醉方式為患者采取舒適體位,并與另一名護理人員共同為患者翻身,讓患者在床上進行擴胸運動與深呼吸,每2小時翻身1次;針對痰液濃稠者,應給予叩擊背部進行排痰;在患者手術后1~2 d,讓患者在病床上進行上下肢被動運動,術后3 d,評估患者的病情,對于恢復較好的患者,可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術后7 d,可讓家屬陪伴患者在走廊上慢走,讓患者進行日常活動,促進胃腸道蠕動,增強體質。
1.3 觀察指標 護理人員根據科室要求制作護理滿意度評分表,評分表內容包括:患者是否體會到最優質的服務、是否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是否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的操作是否標準等,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滿意度越高。評估患者胃腸功能指標,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及排便時間,分別統計記錄;同時,護理人員應記錄患者胃乏力發生率與住院時長,在收集好上述資料后,使用相應的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開始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胃乏力、護理滿意度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2.47±4.21)分、胃乏發生率為2%、住院時間為(17.29±3.42)d,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1.84±6.13)分、胃乏發生率為8%、住院時間為(23.95±2.31)d。觀察組患者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疾病是起源于患者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惡性腫瘤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胃癌的發病率南方低于西北與東部,多發于50歲以上的患者,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目前對于胃癌的發生原因尚無明確的論證,多數臨床研究表示胃癌的發生可能與患者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作息的變化及環境的變化有關,絕大多數胃癌患者在早期無明顯癥狀,由于部分出現胃癌的患者,同時伴有胃炎與胃潰瘍疾病,早期出現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癥狀,易被患者忽略,因而臨床上胃癌患者大多數診斷后已為晚期。
早期活動護理干預是在患者接受胃癌根治術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手術后的恢復狀況,根據患者的活動耐受力,制定適宜的運動鍛煉計劃,而傳統的護理干預,注重對患者的飲食護理、胃腸減壓等簡單護理,患者所獲得臨床效果有限。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比后發現,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胃乏力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評分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將早期活動護理干預措施運用于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指標,患者恢復進食、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與排便的恢復速度明顯加快,胃乏力發生率明顯降低,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滿意度評分提高,該護理方法可在相關科室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王月盛,黃凱惠,孫小燕,等.1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恢復期出血患者的護理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1):158-160.
張英.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及短期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189-190.
陸月華.預見性護理配合腸內營養對胃癌術后患者的胃腸功能 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