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 要】醫學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效融合,因此,醫學院校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實驗實踐能力的提升。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本文將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如何從實驗教學課程設置、管理體制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從而滿足醫學教育工作的改革趨勢,有效提升基礎醫學教學工作的質量。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2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工作是醫學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內容,其對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養、創新精神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的認證以及教育發展綱要要求關注實踐教學工作,要求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因此,提升學生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是醫學類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現狀
從整體上看,當前我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依然是淺表和初步的,通常在某個局部實施有限改革。部分改革因為缺少相應的配套設施,在實踐中通常無法推行,或者是效果不夠理想。整體系統而又深層次的改革相對較少,特別是教育觀念以及思想的轉變依然不到位,實驗教學還處在醫學教育從屬位置,造成了教師欠缺對于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無法充分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目標。研究發現,少數醫學類專科院校進行了徹底的實驗教學改革,但是人已按有很多學校實驗教學改革局限在課程體系以及實驗室的整合上,甚至還有部分院校逐漸恢復了以前的運行模式與管理形式。因此,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針對傳統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弊端。第一,從實驗教學理念上看,重視教材內容,輕視實踐練習的觀念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師生普遍存在著關注理論教學,忽視實驗課程的弊端。第二,從實驗教學內容上看,學科之間的實驗內容相互較差,實驗技能的培養相互重復,導致了學時出現膨脹,學生的自學時間相對緊張,教育效果不理想。驗證性實驗項目相對較多。部分實驗內容相對陳舊,發展比較緩慢,無法和目前臨床實踐充分融合。第三,從教學形式來看,很多院校將實驗課程劃歸到了學科理論課程層面,很多醫學類院校干脆沒有將其設置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考試成績不夠獨立,使得學生對實驗課程重視程度不高。第四,從實驗方法上看,很多院校在實驗課程教學中采用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對實驗原理以及步驟進行集中講解,學生按照教材的要求,按照順序開展實驗操作,對教師的講授結果進行驗證,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五,從實驗教學的管理效率上看。學校實驗室統籌規劃短缺使得實驗設備重復購置、分散,設備的使用率與利用率都比較緊張。這種分散建設的實驗室通常規模都比較低,教學容量也不高。同時,實驗技能人員散布于各個教研室當中,實驗技術人員專業面相對狹窄。
二、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策略
(一)有效實施模塊化課程。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理論教學以及實驗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將理論教學以及實驗教學充分結合起來,保證實驗與理論教學的相輔相成,制定理論和實驗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基礎醫學課程按照模塊進行設置,構建人體機能學、人體形態學、病原生物學、顯微結構學以及細胞分子生物學等實驗模塊。不同模塊間要獨立、協調,試驗模塊都開設了和專業配套的試驗教學,保證了模塊、學科之間的互動以及協調。
(二)合理設置實驗內容。將實驗內容分成綜合設計型、基本型以及研究創新型。從醫學教學特征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出發,使得三種教學內容都占得一定的比重。實驗內容設置要充分體現出創新、基礎以及綜合相結合的特征,課程體系要對實驗設置進行系統統籌,由表及里,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防止各個學科的實驗內容出現重復,體現出實驗技能綜合性與知識的連貫性,使得實驗過程以及實驗內容更加科學與系統。逐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
(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第一,多媒體教學手段。實驗教學課程以及教學過程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實驗室中配備播放設備,確保實驗操作過程中能夠對教師所采用的方法、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進行完整而又系統的展示,按照學生實驗需求播放內容,教學課件可以由教師自主研發。第二,仿真實驗的應用。針對人體機能學的實際需要,可以建設虛擬實驗室,學生能夠按照實驗要求實時動物仿真機能學實驗以及測試,然后在機能實驗室中再以實際動物為對象對其進行病理、生理和藥理實驗。采用軟件與硬件相互融合的方式,能夠顯著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
(四)健全的考核機制。考核機制對于實驗教學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針對層次不同的試驗,使用不同的考核形式,準確而又客觀的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保證學生素質、知識以及能力的協調發展。基礎性實驗考核要按照實驗預習、實驗操作以及實驗考試等方式實施。綜合設計型實驗在考核的過程中主要結合選題的合理性以及難度,方案設計的完整性與經濟合理性,測試結果以及設計報告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考評。創新研究型實驗則與學生的答辯情況、論文以及項目作品緊密聯系。充分體現出生命科學與醫學之間相互融合的特征,使用科研小組以及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與更多的創新研究型實驗。
參考文獻
代紅燕, 南瑛, 田為真, et al.深化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7, 2007(1):95-96.
胡曉松, 潘克儉, 宋海星, et al.改革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1, 19(4):759-762.
丁文龍, 肖家祁, 李稻, et al.基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2011, 31(1):130-132.
鄧敏.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組織架構及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現代養生, 2014(1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