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王明君 高文香 王鴻雁 楊鑫 王冬 田慧

【摘 要】目的:觀察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ACL)損傷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ACL損傷患者80例,依照手術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髕腱移植重建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治療,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術后3個月,觀察組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應用于ACL損傷,能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且并發癥少。
【關鍵詞】膝關節鏡;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ACL)位于膝關節內,是膝關節內易損傷部位。ACL損傷常見于重體力勞動、運動人員,運動員發病率較高,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運動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目前臨床主要通過髕腱移植重建術治療,但效果欠佳,如術后關節疼痛等并發癥較多,影響預后。本研究選取我院ACL損傷患者80例,旨在分析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的應用效果。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ACL損傷患者80例,依照手術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0~53歲,平均年齡(36.49±7.85)歲,損傷部位:左腿24例、右腿16例,損傷原因:13例運動傷、27例意外傷;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18~52歲,平均年齡(34.75±8.19)歲,損傷部位:左腿26例、右腿14例,損傷原因:15例運動傷、25例意外傷;本研究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兩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損傷部位、損傷原因)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髕腱移植重建術 取膝前正中位置,作雙橫切口,切開髕骨下級,至脛骨關節,暴露髕骨止點、髕腱,切取髕骨、脛骨骨塊,并調整至吻合測量套管。關節鏡下建立隧道,置入復合體,螺釘固定,沖洗、縫合切口。
1.2.2 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 于膝脛骨結節內側行斜行切口,剝離腘繩肌腱(半腱肌、股薄肌),肌腱清理后對折為4股,編織后測量肌腱直徑(7~9mm為宜),依照測量結果選擇相應空心鉆頭,建立脛骨、股骨側骨隧道(深度約30~35mm),指針引導下擰入股骨側對應型號可吸收擠壓螺釘,最大限度反復屈伸膝關節10次,屈膝30度,拉緊脛骨端肌腱,向后推壓脛骨近端,在保持肌腱張力下,擰入脛骨側對應型號可吸收擠壓螺釘。沖洗、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1)統計對比術后3個月兩組膝關節功能,采用Lysholm評分評估,包括爬樓梯、疼痛、腫脹、行走、下蹲等,總分100分,評分越低代表膝關節功能越差。(2)統計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關節疼痛、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畸形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膝關節功能 術前兩組Lysholm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出現1例關節疼痛、1例關節攣縮畸形;對照組出現4例關節疼痛、2例肌肉萎縮、2例關節攣縮畸形。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20.00%(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114,P=0.043)
3 討論
髕腱移植重建術治療ACL損傷,雖然效果顯著,但損傷患者伸膝結構,增加其膝關節功能減退風險,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2]。與髕腱移植重建術對比,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具有以下優勢[3-4]:(1)操作簡單、切口小,對患者膝關節影響小,有助于恢復膝關節穩定性;(2)切口部位遠離膝關節,有助于減少破壞膝關節結構,避免影響患者伸膝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能有效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應用于ACL損傷,能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同時,行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應注意:(1)術中應堅實地固定移植物,避免重建韌帶松弛;(2)術后應按醫囑積極鍛煉,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具有操作簡單、切口小等特點,應用于ACL損傷,能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且并發癥少,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林立,董有海.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骨隧道愈合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6,37(1):25-30.
董輝詳,黃長明,范華強,等.腘繩肌腱重建髕腱在脛骨近端腫瘤瘤段切除腫瘤式膝關節假體置換術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8):804-807.
張家國,王景靚,鄒喜君,等.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與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療效及免疫排斥情況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19):89-92.
宋洋,杜慶鈞,歐陽毅,等.關節鏡下前內側束緊縮、后外側束保殘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J].廣西醫學,2018,40(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