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摘 要】目的:探討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效果,并分析相關因素。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為本次研究對象,對80例孕婦所分娩新生兒均行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治療,觀察新生兒感染率與阻斷效果。結果:新生兒宮內感染7例,宮內感染率為8.75%,母嬰傳播阻斷成功78例,母嬰傳播阻斷成功率為97.5%。結論: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斷母嬰傳播,免疫效果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母乳喂養不增加新生兒感染率。
【關鍵詞】乙肝;重組乙型肝炎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母嬰傳播;效果;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乙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預后不良,約25%~30%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終將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可進一步進展為肝癌,乙肝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威脅[1]。母嬰傳播是乙肝的主要病因之一,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是臨床上常見阻斷母嬰傳播的主要方法,效果顯著[2]。基于此,本研究對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效果及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具體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為本次研究對象,80例孕婦,平均年齡29.48±4.17歲,本研究經所有孕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80例孕婦所分娩新生兒均行重組乙型肝炎疫苗(HBVac)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斷治療,于新生兒出生24h內接種10μg HBVac與100IU HBIG,出生第1月、6月注射10μg HBVac,并對以上嬰兒進行跟蹤隨訪,于嬰兒一歲時檢測HBV感染相關指標。
1.3 觀察指標 觀察新生兒HBV感染情況與阻斷效果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若新生兒3月齡時HBsAg仍為陽性則為宮內感染,若表明抗體陽性則表示母嬰傳播阻斷成功。
2 結果
新生兒HBV感染情況和阻斷效果,新生兒宮內感染7例,宮內感染率為8.75%,母嬰傳播阻斷成功78例,母嬰傳播阻斷成功率為97.5%。
3 討論
乙肝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肝病,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的一種疾病,主要以乏力、惡心、腹脹、畏食、肝區疼痛等為臨床表現,乙肝患者多數可進展為肝硬化,甚至可演變為肝癌,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乙肝的預防十分重要,阻斷傳播途徑在乙肝的預防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乙肝主要傳播途徑為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其中母嬰傳播主要分為宮內感染、產程感染和產后感染三個階段,宮內感染發生率較高,約為70%,阻斷母嬰傳播途徑對預防新生兒發生乙肝有重要意義。
目前在乙肝的母嬰傳播阻斷中以重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為主,乙肝免疫球蛋白為濃縮的一種被動免疫制劑,可阻止乙肝病毒入侵,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人體快速獲得被動保護免疫力,可在短期內迅速見效,中和乙肝病毒并進行清除,避免乙肝病毒感染。重組乙型肝炎疫苗是由重組CHO工程細胞或重組酵母表達的一種乙肝表面抗原,可中和表面抗原并清除乙肝病毒,免疫效果顯著,免疫持久,母嬰阻斷成功率高[3]。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將主動、被動免疫結合,加強人體對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有效阻斷母嬰傳播。有研究表明,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對新生兒HBV感染無明顯影響,而與宮內感染有關,與產婦HBsAg類型有關,與產婦是否HBsAg以及HBsAg雙陽性有關,據有關報道表示,孕婦體內HBV-DNA水平超過108copies/ml時,即便從28周后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兒宮內感染率仍較高[4]。故針對宮內感染高危的孕婦還需給予高效、安全的抗HBV藥物,增強病毒抑制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宮內感染7例,宮內感染率為8.75%,母嬰傳播阻斷成功78例,母嬰傳播阻斷成功率為97.5%。由此可見,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斷母嬰傳播。
綜上所述,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斷母嬰傳播,免疫效果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母乳喂養不增加新生兒感染率。
參考文獻
劉瑜.探討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 2018, 148(22):38-39.
宋亞飛, 魏莉延.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乙肝疫苗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 2016, 22(27):147-148.
郭樹平.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乙肝疫苗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9, 12(01):116-118.
朱桂琴.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效果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5):96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