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玲
作文是中考中分值最高的一題,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發現學生在作文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無話可說、胡編亂造、語言空洞等。根據這一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實際,我認為應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重以下方面,加大作文教學力度,以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近年提倡研學旅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受,這無異于帶美術學員去野外寫生。像這樣的室外作文課得在老師的有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在活動中可與學生做些啟發性的交流,返校后安排學生暢談收獲,可以布置作文,也可以不布置作文,不管怎樣都豐富了學生作文素材,這么做可以排除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煩惱,力求讓學生作文生活化。
二、集中指導,分散滲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僅停留在一學期七八次的集中作文指導上是遠遠不夠的。要把作文教學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解題,可以培養學生審題立意能力;朗讀,可訓練語感;分段分析,可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復述事件,可培養學生敘事取材的能力;分析人物,是在教學生寫人物的方法;歸納中心,是在提示學生怎樣扣題圍繞中心作文的道理;總結寫作特色,則刻意教學生作文技巧;語言揣摩,可以培養學生遣詞造句能力,駕馭語言能力。在閱讀課上傳授作文知識,學生具體可感,有體可依,但是要把握一點,學生結受這些作文知識過程是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應該在教師的點撥之下,由學生自己完成,才學有所感。有時在沒讀課文之前,依據課題談自己構思。如《最后一課》,學生往往會說出與作者相同的思路,這使他們產生“英雄所見略同”的驚喜,無形之中可幫助學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礙。若再結合閱讀教學適時布置一些仿寫練習,學生是不難完成的。
三、拓寬視野,優化寫作
作文是對一個人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材料組織、書面表達和思想水平的綜合考查。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文章要寫得好,先決條件是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見聞,相當的思維能力。”做到這一點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至少應該做到讓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即“求誠”。我們每個人都愛說必要的和喜歡的話,作文也是如此。“求誠”就要求教師進行作文教學時,在命題諸方面符合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識。“倘若沒有什么想要表白,沒有什么發生興趣,就不感到必要和喜歡,就不用寫什么文字。”“若不是為著必要與喜歡而勉強去寫,這就是一種無聊無益的事情。”(葉圣陶語)由此可見,“一定要有所寫”是一條原則,而這正是作文教學改革和中考作文命題中所遵循的。
在作文教學中,適當引入當今社會正在發生的一些事物或現象,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同時也是近些年中考高考“偏愛”涉及的題材。今年國慶節放假前夕,我建議學生在假期觀看最新上映的《中國機長》這部電影,學生一下子興致激昂。開學之初的一節作文課上,我先組織學生就《中國機長》做了十分鐘的情境交流,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一時間整個教室如情境再現。我及時總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中國機長》為了還原這個真實的故事,劇組不僅1:1造了一個模擬飛機,還輾轉重慶江北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拉薩貢嘎機場實地拍攝,記錄機場的繁忙景象和旅客的出行百態。同學們,請以“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活出不平凡的人生”為題作文,題材不限。可以想像,這次的寫作一定是“有米可炊”的。
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文指導上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避免那種一個問題想半天,閉門造車,沒話找話,生編硬造的寫作模式。命題時要較好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內容,使之選材空間比較廣闊,讓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有利于學生水平的真正發揮。
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思維和表達的有機結合,作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一定的寫作技巧,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這就需要指導命題的導向正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寫出真實的內容和感受。作文地取材、選材、謀篇、布局無不是學生主觀意識的表現,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是傳統的作文訓練形式,對于鍛煉學生的構思和想象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題命的好,點撥準確,可以引發佳作,但我們反對那種“為了寫作而寫作,視寫作為游戲的態度”(張志公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研究中考作文命題的方式及題型,將其視為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引導加強訓練,讓學生寫出有個性的文章,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作文教學主在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探討方法,掌握技巧,這樣做不僅可以把學生從沉悶的作文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