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飚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勤于動口”的能力,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一、遵循年齡特征,循循善誘
語言訓練要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才具有其可行性。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依據,學生從幼年成長,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習語文來講,這可以說是學生們的“天賦潛能”,這潛能是他們進行語言訓練的基礎。在生活中,他們期盼有交流思想、展示自己的平臺;在同齡人中間,他們愿意得到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希望別人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在語文教學中,努力調動學生的內因條件,發掘學生“說”這一“天賦潛能”,鼓勵他們自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引導他們認識到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對于他們學好語文、提升整體素質和健康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教《成長的煩惱》一課時,對于剛剛步入少年的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意識的萌發,幼稚與成熟并存,煩惱與快樂共增。我抓住契機,正確引導,讓他們談談自己或他人的煩惱,互相傾述,暢所欲言,直至理解自己或幫助自己化解煩惱。另外,在每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表達的內容學生可自由選擇,任意發揮。可以是成語故事,也可以是班內、校內發生的事;可以是對所學文章的理解、感受,也可以是報刊雜志的新聞消息,還可以是暢談理想、人生等等。因為充分尊重學生年齡階段所選擇說的內容,所以學生也就有話可說了,表達也就自然流暢了。
二、考慮地域特點,取長補短
即語言訓練要注意地域性。由于口頭語言往往與地域的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相關,受方言影響極大。不同地區的學生,在口頭表達中使用的方言影響了他們表達的規范性。同時,教材選文忽視了區域文化。不同地區的學生,生活常識、認知常識、認知能力、文化影響畢竟有差異,教材的選文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相去甚遠,因此,要規范學生的口頭表達必須因“地”訓練。
首先,嚴格把好“四關”:一是語音關。要求學生說普通話,聲音宏亮,口齒清楚,正確地發音吐字,語氣連貫,表達清楚。二是內容關。訓練學生審清話題,明確說話中心,圍繞中心進行說話;善于抓住關鍵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開話題和準確貼切地答話;合乎邏輯地論述問題,發表見解。三是結構關。要求學生“說話”要有頭有尾,主旨鮮明,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嚴密,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這樣,才能言之有序,闡明己見。四是表情關。要求學生說話時姿態自然,大方得體,有表情地說話。并處理好語調急緩,節奏快慢,語氣輕重,或激昂低沉、或委婉深沉、或風趣幽默,這些都要根據說話內容的變化而變化。
其次,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地人文地理、山川美景、名人名事、名勝古跡、特色產業、民族文化等方面巧設說話內容,來進行特定的口語訓練,從而培養他們口語表達能力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第三,開展豐富活動。譬如,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誦讀比賽活動、講故事比賽活動、口頭作文比賽活動等等。同時,樂于參加學校組織的豐富多彩的相關活動。還可以參與校際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生的聯動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收集各種材料,厚積薄發
即語言訓練要注重積累物質材料,才能提高表達質量。常聽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聽著別人發言,我也想說,可又說不出啥來”。學生也覺得:腦子空,好像只有直感,卻找不出根據來。
確實,學生學的書本知識有限,脫離社會生活實踐,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搜集,多儲備。搜集材料突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材料,即學生在學習、生活及其他社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等;二是間接材料,即從報刊、書籍、文獻、網絡、影視中所得到的種種有價值的材料和經驗。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活動。如課本上編排的一些科普說明文,因缺少文采,學生讀起來枯燥無味、學起來無精打采。如果在閱讀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素材,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四、融入社會生活,實踐體驗
即口語訓練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語言產生于社會生活,如果說語言是色彩艷麗、氣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它生長的沃土。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語文訓練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技術教學,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學就如同斷源求水、折木求花,是不會取得滿意效果的。”
所以,學生要學好語言,首先要當好生活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到廣闊的社會生活及大自然中,組織他們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讓他們從直接的生活實踐中提高認識,充實表象,積累知識,為學好語言打下基礎。
另外,教師應有意識地把學生多彩的生活引入課堂,如果將學生生活中看到聽到的動人場面、感人事跡、奇聞軼事引入課堂,使之再現,并使之成為語言訓練的饒有興趣的話題,這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激發起學生積極參與語言訓練的濃厚興趣,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供更加廣闊的背景。
再比如,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可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皇帝是怎么被騙的?大臣是怎么被騙的?騙子是怎么得逞的?從中你看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騙子沒有騙過小孩?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么做?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事嗎?對此你有什么看法?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針對具體事件,表達了他們自己的真情實感,鍛煉了他們組織語言和概括語言的能力。
五、注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即正確對待學生口語表達中的不同群體,因人施教。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面向不同群體的學生要顧及到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口頭語言訓練。如性格外向的同學,活潑大膽,反應迅速,對這類學生應該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從嚴從高要求,讓他們說得準,說得好。性格內向的同學,反應速度較慢,對他們應多鼓勵,培養他們敢說和愿意說的良好習慣。
總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任何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借助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口語的訓練,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人際交流的素養,以適應將來走上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