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教育關涉人及人類的未來,任重道遠。教育的關鍵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育要敬畏生命,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教育要放慢節奏,遵循規律,學會等待;教育要研究差異,直面差異;教育要面向未來,適應未來。
關鍵詞:適合學生的教育;潤澤;多彩生命
引言:
教育究竟是什么?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有一點可肯定:教育面向的是一個個“人”!一定是“一個個人”的教育!它不應該應“試”,也不應該應“世”,應該應“人”! 把自然的人打造成適應時代、適應未來的、社會的人!既然是“人”的教育,那就是生命的、精神的、創造的,我們就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既然是“一個個人”的教育,那就得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去實現“一個個人”的生命價值!因此,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潤澤多彩生命,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
一、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因“敬畏生命”所以“我之為我”
1.捍衛生命的尊嚴
敬畏生命是對自然生命最本真、最基礎的態度,只有敬畏生命,時刻維護生命的尊嚴,才會關愛生命與發展生命,成為真正的人。
2.激發生命的潛能
生命是生長、生成、生動的。教育不管做什么,不是把人填滿,而是把人點燃。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智能相對于每個人來說,有強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總分第一的學生不等于沒有弱勢智慧,總分倒數第一的學生不等于沒有強勢智慧。學校要做的是能發現總分不高的學生身上的強勢智慧并且創造環境讓人的強勢智慧充分燃燒。
3.提升生命的品質
物質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生命是無限的。真正讓人和動物區別開的是人類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一個人不只是需要知識,更需要健康的人格、開朗的性格、積極的社會情緒。這樣,孩子將來才有過上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及中國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將是提升生命品質的主要內容,校園文化、德育活動、讀書活動等便是提升生命品質的主要陣地。
4.實現生命的價值
少年強則人國強,少年智則人類智。學校教育應該是惠澤人類的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因此,學校教育應該指向生命的終極關懷。讓每一個人在關懷中成為“我自己”,最終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即把生命中的愛和亮點全部展現出來,為社會、為人間煥發出自己獨有的美麗光彩。
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因“緩慢優雅”所以“溫潤而澤”
1.教育要順應自然法則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教育應該順從自然的法則,發展人的天性。正如盧梭所強調的,教育必須依照兒童的內在自然的發展秩序,以兒童的內在自然為依據使兒童得到發展。
2.教育要靜待不同花期
工作需要“靜而幸福”,生活需要“靜而美好”,辦學需要“靜而智慧”!我們的心靈需要“靜而自由”!
人都是不同的,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他們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因素。教育是一個“慢”的過程,是一種“等待”的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要靜待每一個生命,因為他們的“花期”不同,“花色”不同,“花樣”不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針對不同的個體需要,或給陽光,或給水分,或肥土壤……學校教育,只有用愛心和責任靜靜陪伴、等待,才能夠回歸到教育規律的康莊大道上,才能傾聽花開的美妙!
三、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因“尊重差異”所以“多姿多彩”
1.教育應該研究學生差異
自然人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差異性。辦學,必須研究兩個課題,一個是哲學,一個是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研究學生差異,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
2.教育應該直面差異,揚長避短
如今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五千萬厭學的學生。這是什么概念?這個數據相當于澳大利亞國家人口的2倍。“人皆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每一個學生由于他成長的環境和他的遺傳決定了沒有兩個學生是一模一樣的。教育是對有差異的學生給予無差別的教育好呢,還是給予有差異的學生合適的教育好呢?如果能夠揚長避短的話,那么我們每一個教室里的學生天生其人必有用!
3.教育應該讓人的強勢智慧充分發展
教育應該發現人的強勢智慧,讓人的強勢智慧充分發展。寓言中森林動物學校完全有可能群星燦爛、英才輩出,那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長處,發現學生的強勢智慧,創造環境和條件讓學生的強勢智慧充分發展:既是鴨子就讓它在水里游得更快,是兔子就讓它在地上跑得更遠,是老鷹就鼓勵它鷹擊長空,飛得越高越好。
四、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因“著眼未來”所以“和諧美麗”
1.教育要著眼未來
每一個生命都是指向未來的,那隨著時代的進步,生命該走向未來何方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未來教育走向:方向一,理性向感性轉變,追求創意;方向二,適應“變化”;方向三,追求幸福感。
2.教育因適應而美麗
教育需要一種著眼未來的國際視野的格局大觀。教育的今天、明天以及未來,代表著我們民族的今天、明天和未來。如果我們仍以昨天的方式教育孩子,無疑就是剝奪了孩子的明天。參與創建可持續未來的能力,如批評性思維、創造力、團隊精神……需要得到教育的熱切關注!
教育,也許不算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當像山間的小溪,以樂觀的心態一路歡歌,奔向海洋;當如馨香的百合,輕展帶雨的花瓣兒,聚合搖曳的身影;當如燦爛的星辰,甘于在靜寂里守望天空……
結束語:綜上思考,形成三小的辦學理念:潤澤多彩生命。
參考文獻:
[1]馮恩洪.《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天津教育出版 社2011 月第一版
[2]王枬 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 [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3]文雪;教育規律研究的反思[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