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操是三國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他還是一位大詩人。歷來對他的評價是多樣的,“心狠手辣”是他的標簽,但是,我們可從他為數不多的漢樂府詩《短歌行》來體悟他的“仁、善”。
關鍵詞:曹操;短歌行;仁善
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人們長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希望有救世主能解救他們。曹操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友善、他的仁愛。他為那些有才卻報國無門的才子提供了“戰場”。他在《短歌行》中,用他的熱忱,用他特有的表達,傳達出他對人才的喜愛和尊重。這與他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是分不開的。
一、曹操簡介及創作背景
曹操,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出身宦官家族,父親是被宦官領養,那么他也是宦官之后。他的雙重身份庶出,還是宦官之后,讓他在那個看重家族勢力、貴族財閥的年代,他無疑是挫敗的。后來他在喬玄的賞識下,自信心暴增。那么喬玄把曹操這樣無身份、無地位的人看重呢?喬玄看重他的逆向思維,他預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1
東漢末年,朝廷選拔人才依舊延續先前的舊制度,遵循“被選用人,既要有儒家推崇的封建道德品質,還要有高貴的門族背景”。然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對人才的渴求直至瘋狂。他為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政治集團,讓更多的人才被自己重用,他在選拔官吏時,摒棄儒家推崇的道德品質的人,強調“唯才是舉”的口號。只要有才,只要有謀慮,即便是不合乎道德品質、出身低微的人,他也任用提拔。
二、曹操的“仁善”與孔孟的“仁善”的區別
孔孟的“仁” “善”,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是需要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那么統治者要擁有“仁者愛人”——這樣的王道,以此來強調“人”的重要性。強調“人”的重要性。在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也可以看到,他的“仁義善”就是一切為百姓考慮,百姓衣食住行無憂了,社會教化也就好了,這樣方能王道。哪些不符合社會道義的人都被拒之門外,人才對于孔孟來說,道德更高的人,才能作為圣人。而曹操的“仁善”,是不符合孔孟之道的,所以一直以來,他都是被批判的對象。那么從不惜代價、網絡人才的角度他是符合“仁善”。“挾天子以令諸侯”說的就是曹操,他的背主棄義,人人得而誅之。因為他不合乎當時的道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遵守社會的道理。他窺視東漢王朝并想取而代之,他愛惜人才不惜代價,只要是人才,都“不拘一格地錄用”,龔自珍在變法中寫到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2,這與曹操的任用人才的理念是一致的。
曹操在建安15年,發出求賢令。當是時也,天下未定,曹魏政權未穩,人才是供不應求。所以他提出求賢的原則:1.“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意思是,不等待人才的到來,而是主動求取。2.大才之人不能放在小官之位上,這表明他能知人善任。3.有三個典故充分證明他提出的“唯才是舉”這一選官制度:①管仲是一位劣跡斑斑的官員,他還與齊恒公敵對,然齊恒公在他的幫助下,才有了自己的霸業;②周文王在落魄時,去謁見管仲,且委以重任,最終國富民強;③陳平道德敗壞與嫂子私通,還貪污受賄,但他幫助劉邦成就霸業。從曹操求賢核心中可以見出,他鼓勵并重用哪些身份低微但有才識之人,無論品行,無論是否符合當世選官的要求,這些“道德敗壞”之人終有去處。
三、《短歌行》中的“仁、善”
《短歌行》是曹操平定北方割據勢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成都,立刻著手改革管制,自任丞相,將軍政大權把持在自己手里。此時,東吳孫權建立政權,劉備在荊州伺機而動。曹操深感以后的敵人更加難以對付,必須廣納賢才,迅速擴大自己的勢力,才能有勝算的把握。南征的戰事迫在眉睫,曹操的這種憂思也日益加劇。終于在一次宴會上,用“短歌”的形式將自己的憂慮和擔憂公之于眾。
有人說,是時代成就了《短歌行》,是才子成就了《短歌行》。其實曹操的《短歌行》是對當時有才能的人打開一扇窗。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人感慨生命短暫、人生短促的同時,他也在憂慮。他把生命比作“朝露”,朝露的特點是,見光就會揮發,不留痕跡,這個比喻詩人將抽象的生命比作具象的朝露,讓讀者可感可觀。生存的危機讓讀者感受,何不用酒來澆灌心中“苦”的塊壘,但是事與愿違。他壯志未酬,不想離開塵世,所以他憂慮。那么他到底憂慮的是什么?生死難料、生命短暫?不是,他對人才的渴求,所以,從這個角度他的“仁”凸顯。
曹操借用《詩經·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原是寫姑娘思念情人,在這里用來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為思念人才,我才如此這般憂慮,從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他對人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又運用了“起興”的手法,“呦呦鹿鳴”本是思念情郎,在此首詩中,詩人用獨特的視野用“鼓瑟”“笙簫”來渲染和諧融洽氛圍,描寫賓主歡宴的場景,賢才到“我”這里來,“我”一定用“賓客”之禮待之。賓主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詩人求賢,禮賢下士表現出來他仁、豁達、善的一面。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詩人把所尋求的賢士生動地比作無法攬取的明月,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借以表明求賢而不得的苦悶和憂思。當賢士得到后,他喜不自勝,歡樂之極。屈尊降貴投奔他,他歡快得夜不能寐。比如:許攸的投奔,又是加管又是進爵。這也在詩中“契闊談宴,心念舊恩”,他念及對方給的恩情,這也是他即便被人唾棄,也要保護東漢政權。對國、對人才可以見出他的仁善之心。
一些學者認為,曹操不具備仁善,那么“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屬不屬于他的“仁善”的體現?作者用這典故目的在于,他把自己比作周公,說明自己會像周公那樣殷勤接待各方人才,以現實統一天下的大業,所以說這兩句是卒章顯志,是他對人才施行“仁善”的畫龍點睛之筆。“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接待天下有才之士,有時候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要中斷多次。這種說法很夸張。不過,作者用這一典故卻能凸顯出他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這兩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多多益善。這四句詩貼切地表現了詩人寬大廣博的政治胸懷和永不滿足的求賢之心。
作者簡介:
陳泓伶: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現任平昌縣博雅中學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