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歡
【摘 要】目的:探討腹股溝疝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中出血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在醫(yī)院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間診治的腹股溝疝患者中選取88例作研究對象,均實施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并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本病患者術中出血原因,提出出血控制措施。結果共記錄出血部位152個,其中睪丸血管42個,斜疝被蓋27個,恥骨膀胱間隙25個,腹壁下血管及其分支34個,輸精管血管15個,外側髂窩間隙7個,恥骨梳韌帶1例,疝囊殘端1個。經相應方式成功止血,手術成功率為100.00%。結論:腹股溝疝患者在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中出血主要是外科醫(yī)師未熟練掌握腔鏡修復腹股溝疝解剖,術者應對腹膜外空間血管解剖聊熟于心,尤其是斜疝被蓋、恥骨后旁間隙、睪丸血管等出血風險較大部位,術中應格外小心,積極控制出血。
【關鍵詞】腹股溝疝;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出血;原因;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2
腹股溝疝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疝氣,目前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而伴隨疝氣外科技術發(fā)展、醫(yī)師腔鏡技術水平提升,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逐漸成為腹股溝疝臨床治療首選術式,并在國內多家醫(yī)院開展[1]。然而,伴隨腹腹腔鏡疝修補術應用頻率提高,術中出血問題日益突出,已經能成為影響手術成功率、患者預后的關鍵因素,應積極控制。我科近期在一組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治療中應用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取得良好效果,但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出血問題,現回顧性分析本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患者術中出血原因,提出相應控制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腹股溝疝患者88例,納入時間: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個體資料如下:男78例,女10例;年齡為36~63歲,平均年齡為(44.66±5..78)歲;疝氣位置:單側疝80例,雙側疝8例;疝氣類型:直疝30例,斜疝55例,股疝3例。(1)納入標準:①經查體、超聲等影像學工具檢查明確診斷為腹股溝疝;②患者術前血糖、血壓等指標均在控制范圍內;③患者體力狀態(tài)良好,可耐受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操作以及麻醉刺激;(2)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系統(tǒng)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②患者術前存在活動性出血疾病。
1.2 研究方法 本組患者均接受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即選擇全麻,頭低健側傾15°,建立腹膜外間隙,置入腹腔鏡鞘,連接氣腹機,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建立氣腹。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等,暴露斜疝三角、直疝三角、生殖血管、髂恥束、恥骨結節(jié)等,依據腹股溝疝的解剖情況,放置補片,避免補片卷曲、移位,排除二氧化碳氣體,而腹膜可自然復位。逐一觀看患者的手術視頻,對于術中有明顯出血的解剖位置予以詳細記錄,其中明顯出血標準為:活動性出血,不能自行止血,出血后波及范圍直徑超過3cm,且出血后血液聚集量為2ml以上。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是(80.69±17.18)min,無中轉為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者。共記錄出血部位152個,其中睪丸血管42個,斜疝被蓋27個,恥骨膀胱間隙25個,腹壁下血管及其分支34個,輸精管血管15個,外側髂窩間隙7個,恥骨梳韌帶1例,疝囊殘端1個。根據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合理選擇相應止血方式,包括經鏡下應用可吸收生物夾夾閉方式止血、血管兩端縫扎止血、紗布加壓后電凝止血、紗布填塞壓迫止血。僅有2名患者無明顯出血情況,其余86例患者的出血現象均比較明顯。
3 討論
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作為治療腹股溝疝的重要術式,因患者術后恢復正常生活、工作的時間較短以及術后疼痛感輕微等優(yōu)勢,廣受患者與醫(yī)師青睞[2]。然而,腹股溝疝患者采取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期間普遍存在術中出血并發(fā)癥,表現在腹壁下動脈、恥骨表面、恥骨后靜脈、精索血管、髂血管等部位,這一點本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對于嚴重血管出血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因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特點,人工間隙空間比較狹小,導致操作器械應用受限,出血可影響術野,若術者經驗不足,容易導致手術失敗,因而正確控制術中出血十分關鍵[3~5]。
筆者經本次研究體會到:手術醫(yī)師操作水平是影響腹股溝疝患者術中出血率的主要原因,要求醫(yī)師熟練掌握出血風險較大的部位,比如“死亡冠”,此處是腹股溝區(qū)域特殊解剖表現,屬于粗大閉孔動脈分支,與腹壁下動脈、閉孔動脈連接,一旦損傷,止血困難,有死亡病例報道,因而稱之為“死亡冠”,要求醫(yī)師高度重視,積極預防,一旦出血應立即進行血管兩端縫扎止血,如果應用電凝止血、可吸收生物夾止血方式效果不確切。而睪丸和輸精管出血、外側髂窩間隙出血、疝囊殘端出血等部位,可選擇其他止血方式,但要求醫(yī)師術中在上述可能出血的部位上的操作細致、輕柔、小心,比如:分離疝囊時,應從外側開始,表面分離外側睪丸血管,切開內側腹橫筋膜,從而從疝囊表面分開輸精管,降低出血率,一旦出血則立即進行電凝止血,保證手術成功。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經腹腹腔鏡疝修補術中出血部位較多,醫(yī)師應對腹股溝解剖熟諳于心,對出血部位小心避開,操作輕柔,一旦出血則合理選擇止血方式,減少出血量,保護術野,提高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劉進軍, 張鵬, 余波,等.Ⅰ、Ⅱ型腹股溝疝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中不固定補片與縫合固定補片的比較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7, 22(5):368-372.
李繼勇, 羅琦, 王滿貞,等.腹腔鏡經腹腹膜前修補術及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復發(fā)性腹股溝疝比較[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17, 21(1):18-21.
連彥軍, 薛志廣, 宋炳輝,等.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聯(lián)合腹壁小切口“雜交手術”治療大網膜嵌頓腹股溝疝的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7, 22(6):452-455.
程家平, 文坤明, 李建國, 等.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與開放式網塞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復發(fā)疝對比分析[J].重慶醫(yī)學, 2017, 46(20):2842-2844.
王笑鵬, 侯穎.縱行腹膜瓣游離腹膜前間隙與傳統(tǒng)橫行游離在經腹腹膜前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對比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7, 22(7):54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