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暉 陳建建
【摘 要】老年性癡呆(AD)亦稱阿爾茨海默病,現代醫學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中醫將其歸屬于“癲狂”、“癡呆”,并對此病的辨證分型及選方用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陳建建教授認為,老年性癡呆的主要病機為腎精不足兼脾虛生痰,導致痰瘀阻竅、肝風內動。治療上以補腎填精、健脾化痰、化瘀通絡、鎮肝息風為主,并善于結合六經辨證,既外透太陽,又內清陽明,臨床療效滿意。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補腎填精;健脾化痰;外透太陽;內清陽明;六經辨證;陳建建
【中圖分類號】R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陳建建,教授,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從醫30余年,理論功底扎實,臨床經驗豐富,臨床擅用六經辨證,對老年性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癡呆有著獨到的臨床見解和經驗積累,現將陳建建教授辨治老年性癡呆的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本病屬中醫“癡呆”等范疇[1],多由七情內傷,久病不復,年老體虛所致。其病機變化主要為髓減腦消,神機失用。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證候特征以脾腎精氣虧虛為本,以痰濁、瘀血等實邪為標,臨床多見虛實夾雜證。
1.1 少陰精氣不足,太陰氣虛生痰 陳教授認為,少陰腎中精氣虧虛是本病發生的根本病機。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大腦的生長發育及衰老息息相關,腎中精氣可充養骨髓,濡養奇恒之腑—腦。
1.2 痰瘀阻竅,肝風內動 陳教授結合前人的臨床經驗,總結得出痰瘀阻竅為老年性癡呆的重要病因病機。怪病多痰,《石室秘錄·呆病》:“呆病如癡,而默默不言也,如饑而悠悠如失也,實亦胸腹之中,無非痰氣。故治呆無奇法,治痰即治呆也”。
2 治療思路
陳教授認為,根據本病虛實夾雜的病因病機特點和復雜的臨床表現,治療應強調辨證論治,標本兼顧。將臟腑辨證與六經辨證有機的結合起來,抓住腎中精氣虧虛之根本病機,脾腎同治,同時針對痰瘀互結、肝風內動等實邪之標,并結合六經的動態演變規律,提出“外透太陽,內清陽明”的獨特治法。
2.1 補腎填精,健脾益氣 一般來說,三陰之補,太陰為先。而老年性癡呆的基礎病因涉及太陰氣虛、少陰精氣虧虛、厥陰血虛等,故應從健運太陰脾入手,讓后天化源充足,而且要貫穿始終。陳教授善用益氣聰明湯、李氏半夏白術天麻湯等,因老年人本脾胃衰弱,氣血運化失職,故健脾益氣非常重要,不僅可運化水濕,化生水谷精微,更重要的是,幫助其他補腎填精藥物的吸收。
2.2 祛瘀化痰,鎮肝息風 老年性癡呆由脾腎虧虛所致,脾虛生痰,病久氣機郁滯則氣血不通,導致痰瘀互結的出現,故痰瘀互結是老年性癡呆的重要病因病機。肝腎同源,腎之陰精既已虧,肝之陰血必然受損,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膜,必致肝風內動。
2.3 外透太陽 陳教授通過多年臨床病例觀察,并結合《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篇中治療“除熱癱癇”之風引湯,其乃為寒熱錯雜之病機而設,故以桂枝、干姜及石膏、寒水石、滑石等寒熱并用,總結出不少老年性癡呆患者病機多屬寒熱夾雜[2]。
3 驗案舉隅
徐某某,男,67歲,退休職工。初診日期:2018年10月15日。主訴:反復頭昏伴頭項痛2年,再發加重2周。現病史: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逐漸出現頭昏伴頭項痛,易疲勞,記憶力下降,表現為近期記憶力下降,性急易怒,近半年來癥狀加重,并伴肢體麻木無力。在江西省中醫院查顱腦MRI提示“腦梗死”、“腦萎縮”,未予治療。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1余年,長期口服西藥控制血壓,血壓控制可;有前列腺增生病史5年。夜尿頻數,每晚3-5次,大便干,3日一行,口不干苦,舌淡紫,苔白膩,脈沉弦滑,重按無力。辨證屬脾腎兩虛、風痰阻絡,治以補脾益腎、化痰息風為法。方擬地黃飲子合李氏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防己地黃湯加減:制附子10g(先煎),桂枝10g,熟地30g,石斛30g,山萸肉15g,肉蓯蓉30g,麥冬15g,五味子5g,石菖蒲10g(后下),遠志10g,茯苓15g,炙黃芪30g,黨參10g,法夏10g,天麻20g,炒白術15g,大黃5g,桃仁10g,防己15g,防風12g,生姜3片,大棗3枚,炙甘草6g:14劑,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飯后溫服,中午服六君子丸。
二診:2018年11月2日。訴藥后胃口好,食量增,大便通,頭昏項痛改善,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滑,仍重按無力。原方去大黃,加鹿角霜10g,巴戟天20g,再進14劑,水煎服,中午服香砂六君子丸。
三診:2018年11月16日。訴頭昏、腿足乏力、左側肢麻好轉,情緒低落諸癥亦有改善,舌稍紅,苔薄白,脈沉弦細尺弱。處方調整如下:法夏10g,炒白術15g,制附子15g(先煎),天麻20g,生曬參10g(另燉),炙黃芪45g,防風15g,桑螵蛸10g,升麻10g,澤瀉15g,神曲10g,橘紅10g,干姜10g,生地20g,山藥10g,黃精10g,鉤藤20g(后下),桂枝10g,赤芍15g:30劑。
四診:2019年1月2日。訴藥后頭昏頭痛、語澀頭脹、肢體發麻、腿軟全去,飲食、睡眠正常,臉色紅潤,情緒穩定,記憶力基本恢復正常,小便每晚0-1次。復查腦MR,基本如前。諸恙未見再發,獲臨床緩解。
4 小結
可以看出,包括老年性癡呆在內的多數慢性病,扶正與祛邪是互為前提的,虛實并存也是多數慢性病的共同病機特點。在經方中,甘草、大棗都是補藥,而多數經方是攻補兼施之劑,即便是麻黃湯和大青龍湯之類的峻汗之劑,也都有甘草這味補藥在保駕護航,這也符合臨床實際[3]。對于本案之老年性癡呆,既從三陰論治,又外透太陽,內清陽明,更兼化三陰之痰瘀,說明靈活運用六經辨證,并適當結合臟腑辨證,才能如此精準地辨證、立法、選方和用藥,從而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張子洋,常富業.老年性癡呆的中醫藥診斷和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1(17):21-22.
唐·王冰著.素問[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13.
清·傅山著.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