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沐 周秋峰 趙建國
摘要? ? 為篩選出適合黃淮地區種植的優良小麥新品種,2018年在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場選擇了15個小麥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綜合考慮豐產、抗逆性、生育期,表現均較好的品種有鄭農309、鄭農507、鄭農501、鄭農523。
關鍵詞? ? 小麥;品種比較;產量;抗逆性;河南鄭州;2018年
中圖分類號? ? S5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04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在當前人口數量增加及小麥種植面積不斷縮小的背景下,提高小麥品種單產是解決糧食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徑[1]。黃淮麥區是中國乃至世界面積最大的小麥生產區,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篩選出適合黃淮地區種植的優良小麥新品種意義重大。育種實踐表明,任何品種資源本身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要通過各種途徑征集品種資源,同時注重種質資源的開發及創新,廣泛整理、鑒定、評價和篩選現有種質,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選育優良種質,滿足小麥育種的需要[2]。為篩選出適合黃淮地區種植的優良小麥新品種,2018年在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場選擇15個小麥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概況
試驗在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場進行,試驗地塊地勢平坦,土質砂壤土,基礎地力好,水利設施完備且灌溉方便。
1.2? ? 試驗材料
春性品比參試品種6個,分別為鄭農307、鄭農304、鄭農306、鄭農310、鄭農309、偃展4110。冬性品比參試品種11個,分別為鄭農502、鄭農507、鄭農508、鄭農501、鄭農523、鄭農520、鄭農521、鄭農511、鄭農516、鄭農515、周麥18。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7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春性品比以偃展4110作對照(CK1),冬性品比以周麥18作對照(CK2)。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5 m2。
1.4? ? 栽培管理
10月24日于前茬綠豆收獲后翻耕、旋田,耬播,行距20 cm,播種量452 kg/hm2,種植密度300萬株/hm2。小區間留走道,東西行向,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肥水管理[3-4]。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生育期
由表1可知,春性品種于2017年10月24日播種,11月14日出苗,2018年4月12—16日抽穗,5月28—30日成熟,全生育期為216~218 d。冬性品種于2017年10月25日播種,11月7日出苗,2018年4月13—19日抽穗,5月30日至6月1日成熟,全生育期為217~219 d。
2.2? ? 經濟性狀及產量
由表2、3可知,參試品種有效穗數變幅為525.0萬~768.0萬穗/hm2,鄭農523穗數最多,達768.0萬穗/hm2,最少的為鄭農304。穗粒數變幅為35.1~50.1粒,鄭農304的穗粒數最多,為50.1粒;鄭農511的穗粒數次之,為43.2粒;鄭農515的穗粒數最少,為35.1粒。千粒重變幅為43.6~51.4 g,鄭農523的千粒重最高,為51.4 g;鄭農502的千粒重最低,為43.6 g。平均株高變幅為70.3~84.9 cm,鄭農508最高,鄭農306最矮。
春性品種實際產量變幅為7 662.0~8 434.5 kg/hm2,其中鄭農309排名第一,產量為8 434.5 kg/hm2,比對照品種偃展4110增產4.1%。參試品種間,有4個品種的產量超過對照,增產顯著。
冬性品種實際產量變幅為7 956.0~9 108.0 kg/hm2,其中鄭農507排名第一,產量為9 108.0 kg/hm2,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816.0 kg/hm2,增幅9.8%。參試品種間,有7個品種的產量超過對照,增產顯著的有6個,增產極顯著的品種有2個。
2.3? ? 抗逆性
試驗過程中,抓住關鍵時期防治病蟲害,15個參試品種中,白粉病較重的有鄭農521,其他品種均發病較輕;銹病較重的有鄭農304,其他品種發病較輕;所有品種均未見明顯黃花葉病毒病害[5]。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鄭農309產量位列春性品種第1位,全生育期為216 d,株型較緊湊,分蘗中等,熟相好,穗型較大,耐肥抗倒,抗寒性較強。鄭農507產量位列冬性品種第1位,全生育期217d,分蘗力強,株型緊湊,抗病性較好,成熟期落黃好。鄭農501產量位列冬性品種第2位,全生育期219 d,產量三要素均較好,成熟期落黃較好,抗病性一般。鄭農523全生育期217 d,產量位列冬性品種第3位,穗形較大,群體量大,成熟期落黃好,抗倒耐肥性較好,較抗凍[6]。綜合考慮生育期、產量三要素、抗逆性等方面,推薦適宜黃淮麥區種植的小麥品種有鄭農309、鄭農507、鄭農501、鄭農523。
4? ? 參考文獻
[1] FAN M S,SHEN J B,YUAN L X,et al.Improving crop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63(1):13.
[2] 趙吉平,任杰成,郭鵬燕.我國小麥育種方向的創新與實踐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9,47(1):139-142.
[3] 秦振栓.南陽盆地優質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9(3):69-72.
[4] 張建偉,楊保安,范家霖,等.河南省中部地區優質小麥品種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0):54-57.
[5] 韓媛芬,李明毅,張愛玲,等.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及示范[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6):79-82.
[6] 李尉霞.新鄉市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種子科技,2018,36(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