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 饒小珍 巫志堅
摘要? ? 隨著康養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中藥材的需求日益增多,特別是藥食同源類的產品與日俱增。梅州依托優良的環境,歷來就有種植藥材的傳統,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梅州市中藥材產業迅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定問題。本文通過對梅州中藥材產業的調研,總結出梅州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發展建議,以期促進梅州市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 ? 中藥材產業;發展建議;優勢;廣東梅州
中圖分類號? ? R28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247-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梅州光、溫、水、氣、土壤等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優越,有數千平方公里富硒帶,是廣東省農業生產優勢區域之一。同時梅州市藥用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種植中藥材符合國家中醫院產業發展政策和人們追求綠色健康的潮流[1]。近年來,梅州市根據國家、省、市中藥材發展規劃相關文件精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培育農業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2]。
1? ? 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1.1? ? 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
近年來,中藥材作為新興的特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為1萬hm2,產量13.8萬t,產值11.2億元,全市五縣一市二區均有種植。種植面積較大的縣(市、區):平遠0.51萬hm2、梅縣0.23萬hm2、豐順0.13萬hm2、五華0.07萬hm2、大埔0.05萬hm2。主要種植品種有仙草、梅片樹、紅豆杉、崗梅、葛根、雞血藤;此外還有巴戟、銀杏、廣佛手、鐵皮石斛、金線蓮、五指毛桃、白及、枳殼、牛大力、草珊瑚、沉香、山蒼子、兩面針、靈芝、廣金錢草、檀香、溪黃草、魚腥草、夏枯草等。
1.2? ? 培育了一批產業主體
梅州市中藥材產業以傳統的家庭式、作坊式經營模式為主。近年來,梅州市大力發展農業行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對梅州市100多家南藥經營主體進行整合、整頓、分類、遴選,首次成立了梅州市南藥協會。與廣州共建全國首個跨區域涉農“協會聯盟”,初步形成“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六位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管理體系。截至2018年底,全市成立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132家。截至2018年底,梅州市認證GAP企業基地3個。
1.3? ? 促進三產融合,延伸了產業鏈條
近年來,梅州市大力推進一產向二、三產延伸發展,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銷售;通過旅游產品銷售,通過藥食同源養生產品渠道銷售,以此促進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南藥+產業鏈特色圈”的良性循環。
2? ? 發展優勢
2.1? ? 地理位置和環境優越
梅州地處粵閩贛三省交匯處,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中國第5個文化生態保護區,粵東北區重要的飲用水源涵養地,全國知名的長壽之鄉,其中蕉嶺縣為世界第7個“世界長壽鄉”。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資源稟賦,120萬hm2山地為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2? ? 野生種質資源豐富
優越的光、溫、水、氣、土壤等條件,造就了豐富的中藥材野生種質資源。據《梅州科學技術志》記載,大宗野生品種748種、珍稀品種20種,經鑒定編入《梅縣地區中藥資源名錄》中的屬全國和省重點品種282個,占全國和省的普查品種的61%。
2.3? ? 文化歷史悠久
梅州自古就有種植中草藥的習慣,梅州人不僅喜歡用中草藥治療各種疾病,更是梅州人平時養生的膳食品種,藥根湯等在百姓餐桌上隨處可見。
2.4? ? 市場潛力巨大
由于化學藥品毒副作用增加,問題不斷出現,消費人群眼光轉向天然藥物,全球有80%的人以植物藥為基本醫療和保健手段,天然藥物銷售占總藥物銷售的30%左右,每年以20%的速率增長。
2.5? ? 富硒優勢明顯
梅州市有數千平方公里富硒帶,土壤中硒平均含量達0.70 mg/kg,比國家富硒標準0.4 mg/kg高出75%,在全國實屬罕見,是廣東省乃至華南區最佳中藥材生產區域之一。
3? ? 存在的問題
3.1? ? 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雖然前幾年國家和省相繼出臺有關中醫藥產業的扶持政策,但由于梅州市中藥材企業剛剛起步,經營主體小、散、弱,很難得到政策的扶持。
3.2? ? 中藥材生產總體水平不高
存在基地設施條件差,中藥材種植、加工、管理人才缺乏,技術力量薄弱,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等問題,造成中藥材種植產量較低,品質較差,效益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植戶的信心和積極性。
3.3? ? 中藥材生產和加工企業力量薄弱
梅州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中藥材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科技開發與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偏低。輻射帶動能力不足,中藥材產業化水平較低[3]。
3.4? ? 企業與農戶的利益機制不健全
目前,公司與農戶的利益機制還不夠健全,群眾訂單生產意識淡薄。企業與農戶之間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即便有契約,也因受市場和群眾的法律意識影響,毀約現象時有發生。通常企業在中藥價格大幅上漲時無法獲得穩定的原料來源,當出現中藥供大于求,市場價格下滑時,農戶利益又得不到充分保證,易挫傷農民積極性,雙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4? ? 發展建議
4.1? ? 加強政策扶持
對中藥材品種引進、試種、種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培訓以及中藥材流通企業倉儲建設等給予資金扶持。建議政府在資金、信貸、稅收、科技創新研發、營銷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對中藥材企業的扶持力度 。
4.2? ? 加強科學規劃
科學區域化布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根據當地資源特點植物生長習慣,劃分區域和品種種植,如梅縣區(紅豆杉種植基地)、豐順縣(青蒿種植基地)、平遠(雞血藤種植基地)、蕉嶺(葛根種植基地)、五華(巴戟種植基地)、大埔(仙草種植基地),規劃苗圃基地、科研基地等。
4.3? ? 加強品牌建設
聯手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品牌藥企,針對梅州市有優勢的當地藥材開展標準研究、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和延伸開發,加強藥食同源中藥材的種植及產品研發與應用,開發適合當地環境和生活習慣的養生保健產品,打造梅州市中藥材品牌[4]。一是加強南藥資源保護和開發。支持梅州市建立青蒿、天然冰片、紅豆杉、巴戟天、桂圓等中藥材基地建設。梅縣區建立天然冰片、紅豆杉種植基地;平遠縣建立金錢草、溪黃草、南板藍根等南藥基地;蕉嶺縣著重發展佛手種植基地。鼓勵企業開發優質系列健康產品;豐順縣建立青蒿、金銀花GAP產業化基地;五華縣鞏固擴大巴戟、杜仲、八角生產基地和肉桂生產基地。二是促進中藥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完善大健康產業結構,構建集種植、加工、流通、應用于一體的中醫藥產業鏈。
4.4? ? 加強產銷對接
積極引導中藥材產業鏈主體間加強合作,建立中藥材加工企業、流通企業、種植企業(合作社)及農戶之間公平互惠合作的長效機制,鼓勵通過政府引導建立“中藥材加工企業+中藥材流通企業+中藥材種植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連結模式生產基地,保持生產和需求的相對穩定性,提高農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形成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4.5? ? 促進三產融合
利用青蒿、紅豆杉、梅片樹、鐵皮石斛、金線蓮、長壽食品等優勢資源,引導建立一批集種植、加工、生態康養等為一體的南藥產業園。
5? ? 參考文獻
[1] 陳青青.福建省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2] 陳菊萍.定西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甘肅高師學報,2016,21(6):25-29.
[3] 趙迎春.淺談寬甸地區中藥材產業現狀及發展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8(10):17.
[4] 魏玉琴.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定西地區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甘肅農業,2003(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