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摘要? ? 本文總結了六安市裕安區小麥常發主要病蟲草害的種類,并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對策,以期在農藥零增長的前提下,實施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新技術,實現六安市裕安區小麥可持續生產。
關鍵詞? ? 小麥;病蟲草害;種類;綜合防治;安徽六安;裕安區
中圖分類號? ? S435.1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115-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六安市裕安區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帶,氣候復雜多變,影響小麥適時播種、除草;此外,小麥抽穗—揚花期間的連續陰雨天氣,使小麥根系早衰,導致赤霉病、紋枯病、銹病普遍發生,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小麥種植戶損失慘重,種麥積極性普遍下降。為改變現狀,使廣大種植戶了解并掌握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降低災害損失,將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1? ? 草害
1.1? ? 發生種類
裕安區小麥草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草相復雜。稻茬麥以禾本科雜草看麥娘為主;旱地麥田雜草重于稻茬麥,且草相復雜,特別是沿沛灣區的麥田,草相復雜多樣,主要發生豬殃殃、酸膜葉蓼、薺菜、播娘蒿、打碗花、刺兒菜、苣荬菜、大巢菜、小花糖芥等多種雜草。
1.2? ? 發生時間
從小麥播種至抽穗均有發生,特別是在小麥返青—孕穗期間,雜草生長迅速,嚴重影響小麥生長[1]。
1.3? ? 防治方法
1.3.1? ? 封閉除草。于小麥播種后1~3 d內進行土面封閉除草,即用60%丁草胺乳油1 950 mL/hm2兌水375 kg/hm2對準土面均勻噴施,達到封閉除草目標。
1.3.2? ? 見葉除草。從播種至小麥三葉期可使用72%噻磺·異丙隆進行土面或葉面噴霧;也可在越冬前及年后除草。①防除闊葉雜草。用100%麥潔(炔草酸)1 200 mL/hm2、75%己鑫750 g/hm2混合兌水450 kg/hm2進行葉面噴霧。②防除禾本科雜草。可選用10%驃馬乳油450~600 mL/hm2均勻噴霧。2類除草劑可混用,一次施藥可防除田間全部雜草。
施藥注意事項:在正確選擇除草劑型的基礎上,除草劑應隨配隨用,嚴格掌握用藥量、最佳施藥時期以及施藥的溫、濕度,一般于雜草三葉期左右、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時使用除草劑效果好;小麥拔節后禁止使用除草劑[2]。
2? ? 蟲害
2.1? ? 發生概況
為害小麥的害蟲主要有小麥蚜蟲、小麥葉蜂、麥蜘蛛等,其中蚜蟲在六安市裕安區小麥上發生最重。在小麥生長期間若干旱少雨,氣溫偏高,小麥出苗至蠟熟期均可危害,嚴重時苗期可造成麥苗花黃,甚至枯萎死苗;中期蚜蟲發生嚴重時(穗蚜)可導致小麥灌漿不徹底,形成癟粒,蚜量越大所造成的損失越嚴重,一般千粒重降低2 g左右,嚴重的可下降7 g以上,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3]。
2.2? ? 防治方法
小麥出苗后若處于持續的干旱少雨氣候環境,在田間監測的基礎上,苗期百株蚜量500頭時,立即施藥防治,用60%烯啶·吡蚜酮150 g/hm2兌水375 kg/hm2充分稀釋后進行葉面噴施,即可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 ? 病害
3.1? ? 小麥赤霉病
3.1.1? ? 發生特點。小麥赤霉病為多種鐮刀菌引起的典型氣候性病害,主要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連續3 d以上的陰雨天氣,往往導致該病害普遍發生,連陰雨的時間越長,該病發生越嚴重,一般導致小麥減產15%左右,嚴重區域減產高達50%[4]。近幾年,由于氣候影響,裕安區小麥赤霉病發病較重,給小麥種植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3.1.2? ? 防治方法。通常于小麥始穗期立即進行第1次施藥預防,第1次施藥后7 d再進行第2次施藥(2次施藥最好不要選用同一種藥劑),預防效果可達到90%左右。預防藥劑有嘧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等。
3.2? ? 小麥紋枯病
3.2.1? ? 發生特點。小麥紋枯病在裕安區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主要發生在高濕度、高密度的田塊,裕安區稻茬麥往往發病較重,以小麥的葉鞘和莖稈受害為主,小麥拔節后癥狀逐漸明顯。發病初期,地表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病斑,以后病斑逐漸擴大,顏色逐漸變深,并擴展危害莖稈,造成葉片枯死及莖稈早衰。小麥紋枯病也是影響裕安區小麥產量的重要病害。
3.2.2? ? 防治方法。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間,病株率達到15%時要及時施藥防治,防治藥劑有井岡霉素水劑、井岡·咪鮮胺可濕性粉劑等。
3.3? ? 小麥銹病
3.3.1? ? 發生特點。小麥銹病在裕安區一般有條銹、葉銹和稈銹3種類型,可根據“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來區分銹病類型。不同品種及不同區域發病程度各有差異,同等條件下,沿沛灣區的小麥田發病重于丘崗區域;稻茬麥重于旱地麥。該病發生初期受害部位出現褪綠黃斑,隨后形成粉瘡,顏色為鐵銹色。小麥銹病主要發生在小麥返青后,一般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適合銹病發生發展,早春銹病侵染小麥后要經過發病中心階段,然后擴展流行。
3.3.2? ? 防治方法。首先,要選用抗病品種;其次,一旦出現發病中心要及早施藥控制,常用藥劑有三唑酮、丙環唑等藥劑。在實施小麥病蟲化學防治過程中,應采用“一噴三防”技術,減少用藥次數,以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在施藥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利用自然天敵,采取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先進噴霧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減輕對天敵的傷害及環境污染。
4? ? 小麥病蟲草害農業防治措施
一是推廣種植抗(耐)病蟲品種,加強田間管理,整理田間“三溝”,確保“三溝”相通,使田間積水能及時排除。二是推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氮肥后移,確保后期不脫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蟲能力;改化學肥料為有機肥和生物肥,促進土壤有益生物的繁衍,抑制病蟲害發生。三是進行深耕細耙,提高整地質量,實現機械消滅雜草。
5? ? 參考文獻
[1] 焦敏,徐媛媛.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8(22):92-93.
[2] 張良軍.小麥病蟲害類型及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18,36(9):86.
[3] 張璐.晉城市城區小麥病蟲害發生調查及防治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8.
[4] 丁曉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2018(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