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蘭
摘要? ? 為了探索適合潛山楓香混交造林撫育管理措施,加速楓香混交林郁閉速度,在痘姆鄉開展了楓香新造幼林撫育試驗。結果表明,要加速楓香新造林郁閉成林,進行撫育施肥是必要的。就本次試驗而言,若考慮到撫育成本,以幼株周圍直徑80~100 cm砍除雜灌、每株施用復合肥100 g的撫育措施為宜。
關鍵詞? ? 楓香;造林;撫育;差異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 S68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136-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為了提高森林健康水平,潛山市進行了松林改造,其中包括營造或補植楓香混交林。由于潛山林下植被豐富,楓香栽植后,郁閉成林慢,為了探索適合潛山市楓香混交造林撫育管理措施,加速楓香混交林郁閉速度,在痘姆鄉開展了楓香新造幼林撫育試驗。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潛山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有林業用地9.23萬hm2,有林地9.23萬hm2,其中松林6.68萬hm2,占有林地77.37%。松樹純林多,森林健康水平低,病蟲害嚴重。試驗小班中心坐標為30°38′11.0"N、116°27′43.4"E,總面積137.635 4 hm2,平均海拔234.6 m。試驗小班范圍如圖1所示。
1.2? ? 試驗方法
1.2.1? ? 撫育方式。共設計5種撫育方式和1組對照,見表1。
1.2.2? ? 撫育時間。按照《楓香培育技術規程》(LY/T 2459—2015)規定,造林當年撫育1次,8月進行;次年及第3年撫育2次,分別為5月和8月進行[1-3]。
1.2.3? ? 施肥。5月撫育時,在距離植株30~40 cm處兩側挖深10~15 cm施肥溝,每株施復合肥100 g,施后覆土[4-6]。
1.2.4? ? 試驗樣地設置。5種撫育方式和對照區,每種方式重復4次,共設置24塊試驗樣地。每塊樣地面積900 m2(30 cm×30 cm)。
1.2.5? ? 試驗數據采集。造林后第3年11月,測量試驗樣地和對照樣地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
1.3? ? 數據處理
對造林后第3年測量的試驗樣地和對照樣地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采用SPSS分析軟件進行相關性、方差和差異性分析,分析代碼如下: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撫育方式下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
造林后第3年測量試驗樣地和對照樣地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如表2所示。試驗樣地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分別為1.97~2.93 cm、2.37~3.12 cm,均大于對照樣地。
2.2? ? 相關性分析
對表2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在α=0.05水平下,撫育方式對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影響的相關性系數R2分別為0.953和0.916 3。分析結果表明,撫育方式對楓香幼樹生長影響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2.3? ? 方差分析
對表2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具體如表3和圖3所示。結果表明,在α=0.05水平下,撫育方式對楓香幼樹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影響的F=6.128 437 2.4? ? 差異性分析 對表2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分析結果如表4~9所示。表4多變量檢驗、表5主體間效應的檢驗和表6參數檢驗表明,不同的撫育方式對楓香幼樹的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影響顯著性值均為0.000(接近0),F值分別為121.002和359.356,影響差異性顯著。表7的SSCP矩陣分析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受撫育方式影響的相關系數為1.000和0.929,表 8失擬多變量檢驗顯著性均為1.000,表9失擬單變量檢驗偏Eta平方均為0.000,表明在α= 0.05水平下,撫育方式對楓香幼樹生長影響明顯。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要加速楓香新造林郁閉成林,進行撫育施肥是必要的。就本次試驗而言,若考慮到撫育成本,以幼株周圍直徑80 cm砍除雜灌、每株施用復合肥100 g的撫育措施或者幼株周圍直徑100 cm砍除雜灌、每株施用復合肥100 g的撫育措施為宜,全面撫育成本較高。 對于潛山市松林改造而言,應該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改造方式,促進森林恢復健康[7-8]:對于立地條件較差區域,結合封山育林進行適當擇伐,促進誘導形成針闊混交林;對于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可以實行塊狀采伐并補植楓香、櫟類等闊葉樹種,加速針闊混交林的形成,從而盡快改變潛山市當前松林病蟲危害較嚴重的局面[9-13]。 4? ?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楓香培育技術規程:LY/T 2459-201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2] 胡小冰.楓香栽培技術及應用[J].現代園藝,2017(12):43. [3] 蔡鳳蓮.楓香的栽培技術與開發利用[J].農家科技,2017(8):109. [4] 劉城成.皖東地區楓香景觀苗木育苗法定向培育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7(19):128-129. [5] 黃秋萍.杉木-楓香混交林生長狀況和土壤理化性質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7(12):35-37. [6] 鄧光偉,張科路.楓香種植栽培技術[J].園林綠化,2017(15):4150. [7]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84-87. [8] 張國慶.林業標準化原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25-226. [9] 王志鵬.林業標準化研究文獻統計分析[J].吉林農業,2018(19):104-105. [10] 張國慶.災害管理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4-25. [11] 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12] 儲永東,張國慶,江峰,等.試論潛山縣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J].安徽林業科技,2000(3):11-12. [13] 陳佳瓊.杉木楓香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綠色科技,2018(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