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景東 祝寶江
摘 要:民生共享國內研究多數集中于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在理論模型和經驗總結方面比較系統,但就民生共享戰略層面探究社保的較少,研究江蘇城鄉居民社保問題的也比較少。針對江蘇城鄉居民民生共享戰略中“獲得感”進行全面的理論探索,構建江蘇城鄉居民民生共享戰略中“獲得感”基本框架。對江蘇城鄉居民民生共享戰略中“獲得感”的研究,契合了江蘇發展新理念和發展階段新變化,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共享發展,不斷增強全省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重點保障居民收入穩定同步增長,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服務均等化具有戰略意義。
關鍵詞:城鄉居民;民生共享;獲得感
中圖分類號:D669.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1-0053-02
一、江蘇城鄉居民民生共享戰略中“獲得感”相關理論綜述
近年來有些學者,針對城鄉居民社保問題進行了研究。如李薇、張學英(2010)認為,社會保障覆蓋面窄,多數被征地農民被社保排除在外,社會保障水平低、項目單一,被征地農民缺乏參保熱情,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鄭秉文(2011)從歷史、國際兩個角度考察,認為盡管城鄉社保一體化受經濟發展、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制約,但只要制度設計得體,是可以避開這些不利因素的。孫祁祥、肖志光(2013)詳細闡述了社會保障的缺失,將導致高儲蓄率、低投資率和低勞動成本的機理,認為這將引起內需、投資不足和要素價格受到壓制等一系列問題,使政府“被動主導”的大規模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則成為“經濟拉動型+出口導向型”的畸形經濟結構,經過實證檢驗得出了,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造成經濟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鄭功成 (2014)認為,我國社會保障客觀上存在著公平性不足、可持續性弱化與公信力下降等問題,并帶來了日益擴張的社會風險、制度風險與信用風險。需要將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并加以合理定位,用新思維來推進這一重大制度安排的改革與發展,為全體人民提供穩定安全的預期。羅建文(2015)提出,保障和承認公民追求幸福的權利是衡量一種政治制度優劣與否的重要標準。
國外對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都要早于國內,但是沒有直接觸及城鄉居民社保均等問題,而是在福利經濟學公共服務范疇間接表述。Arthur Cecil Pigou最早主張國家實行養老金和失業救助制度,因而建立了福利經濟學社會保障經濟理論。Paul A.Samuelson(1954)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給純公共產品定義,體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思想。同時他認為,市場失靈使得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來提供。Hofman和Yusef(2009)認為,中央政府對財政資源分配均等問題考慮不充分,導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擴大。Janos Kornai和Karen Eggleston(2010)提出,政府有責任幫助那些受苦的人,困境中的人和處于劣勢地位的人以及讓每一個公民享有獲得基本教育和醫療保障的權利,特別是保證那些社會中應當幫助的窮人,得到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Grout和Stevens(2013)提出,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存在著潛在的市場失靈,這說明政府干預的合理性,政府干預的方式包括生產、資助和監管。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不僅要考慮效率問題,還要考慮公平問題。Thomas Berniston(2014)指出,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在利用農業來支持工業化。為實現城市工業化目標,政府主要將公共服務投向了城市,在農村和城市實施不同的教育、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這是產生城鄉差距和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的根本原因。
本命題研究在國內外是比較新的領域,可以借鑒的資料和文獻有限。國外對于該問題直接作為研究對象的較少,因為國外城鄉幾乎無差距,對該問題的爭鳴,多數間接表達在公共服務和城鄉發展兩類文獻中,但也給了我們重要的啟迪。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研究多數呈現在公共服務領域,僅有部分人探討社保問題,而且局限于基金管理層面,側重于經驗總結和理論模型開發。針對聚焦于民生共享戰略層面且歸宿點落在“獲得感”路徑的研究尚屬鮮見,存在著一定的空間,給該問題研究提供了契機。
二、江蘇城鄉居民民生共享戰略中“獲得感”的基本架構
構建江蘇城鄉居民社保均等的衡量標準及指標新體系,然后深入挖掘江蘇“民生共享戰略”內涵,跳出民生自身范疇,站在全面、共享發展的高度去思考城鄉居民社保均等的“獲得感”,進而嘗試性地搭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民生行為人與約束規則之間有效的制度路徑。
1.構建江蘇城鄉居民社保均等的衡量標準及指標新體系。針對江蘇城鄉間社會保障的非均等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進行剖析,解構當下的衡量標準及指標體系。重構在“民生共享戰略”下的新體系,它將成為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新基準和新起點,作為“小康”的初始條件,確保與經濟協同發展。
2.推進民生共享戰略下江蘇城鄉居民社保均等有效制度保障體系建設。透析江蘇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后,把理念意義上的發展成果共享付諸實踐。對初次分配進行系統性的糾偏和調整,實現二次分配,保證民生最大公約數,杜絕再分配“回流”現象發生。實施正式制度選擇、非正式制度創新和制度環境優化三維框架制度體系建設,切實發揮政策的導向和約束功能。
3.搭建民生共享戰略下江蘇城鄉居民社保均等“獲得感”的路徑。解析民生共享“獲得感”的案例,詮釋內涵及挖掘其包含的因素,假定包括人均GDP指數、安全指數、健康指數、社會保障指數、生態環境指數等,經過實證檢驗后,嘗試搭建政治上民主協商與百姓參與路徑。經濟上,個人生存訴求與政府兜底的回應路徑;文化上,個體知識渴望與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路徑;社會上,個人發展與社會尊重路徑;生態上,營造環境與求得原生態路徑。
三、江蘇城鄉居民民生共享戰略中“獲得感”的社會價值
江蘇實施“民生共享戰略”,旨在通過戰略層面補齊短板、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以便為每個人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增強城鄉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留死角賴以依托的前提。因此,城鄉居民社保均等問題在“民生共享戰略”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實施的關鍵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說,群眾“獲得感”的共鳴是這一戰略的靈魂所在,城鄉居民社保均等便是這戰略中的基礎。
1.“民生共享戰略”包含了深厚的民生倫理意蘊。共享戰略不是單向度功能性戰略,而是江蘇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構想,契合了普惠性要求。意蘊本質是增強發展成果輻射能力和范圍。因而實施戰略成功精準度的要求,必須克服發展成果流動無序現象和慣性偏好,徹底消除行業、地域、城鄉之間不均衡的馬太效應,提高民生投入邊際產出效益。
2.“民生共享戰略”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現實訴求。改善民生訴求不僅是遵循發展規律順勢而為,更是破解當前民生難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所以說,實施戰略成功的保障條件,必須打通發展反饋民生這一重要通道,不能只讓發展成果“共享”機制惠及部分人,而是要把發展與民生納入到整體協同框架下推進,確保民生水平整體提升到“全面”小康狀態。
3.社會價值觀效應。有助于優化社會心態。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和折射,是觀察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的窗口。在社會治理和建設中,社會成員和群體的心態尤為重要。良好的社會心態是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新時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升社會建設水平的客觀要求。當前,隨著社會進入轉型期,我國民眾社會心態總體上是健康、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的,但犬儒、怨憤、悲觀、逆反、冷漠、焦慮、失衡、不信任等心態在社會成員當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從一些群體性事件爆發后網民的過激反應和謠言的散播、非理性和低俗的網絡流行語等現象就能看出。這些不良社會心態不利于釋放社會活力,凝聚社會共識和社會和諧穩定。究其形成原因,除了不良主觀動機和心理問題之外,主要就是受現實社會中民生短板、貧富差距擴大、利益表達機制不完善、發展機會不均、分配機制不完善、官員腐敗等問題的刺激和影響。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獲得感問題。因為獲得感相對缺少,致使一些群體滋生了不良社會心態。
實施江蘇民生共享戰略,對國家轉移支付等單一方式推進機制,有其內在的過程邏輯性,重新構建三維框架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站在共享發展的高度發掘命題歸宿點“獲得感”的內涵及因素,創新性地搭建“獲得感”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
[2]? 邵雅利,楊臻煌.共建共享理念下增強人民獲得感的路徑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23-24.
[3]? 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N].光明日報,2013-01-06.
[4]? 田旭明.“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理論意涵與現實意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