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田雁 楊慶



摘 要:習近平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論述武漢市在綠色發展方面的思路、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下一步武漢市綠色發展優化建議,以期為城市建設補上綠色發展的“短板”,以及探索推動城市建設轉型升級、走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提供路徑和參考。
關鍵詞:武漢市;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1-0123-04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兩型社會建設時指出,“綠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銀山、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所謂‘富足。”自此,武漢市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步入升級版,以制度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在行動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武漢推動綠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一、堅持底線思維,探索超大城市綠色發展新格局
1.規劃先行,高度重視城市發展的總體設計。以《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武漢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武漢都市發展區1∶2 000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武漢市全域生態框架保護規劃》等作為武漢構建集約有序空間發展秩序的綱領性文件,完成了166個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編制,構建了“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態框架體系。此外,編制了《武漢2049遠景發展規劃》,以及都市產業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綜合交通樞紐試點城市建設和湖泊、山體保護等系列專項發展規劃,通過一系列規劃,確立了綠色發展的空間形態框架,奠定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格局。
2.強化制度保障,建立生態保護制度體系。2012年以來,武漢市先后發布《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關于加強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實施的決定》(是全國城市中第一個關于生態控制線的“人大決定”)、《武漢市山體保護辦法》《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六大生態綠楔控規導則》等多個規章制度、基本形成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制度體系。2016年10月1日,《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通過市人大立法開始施行,成為全國首部對基本生態控制線進行保護的地方立法。《條例》明確界定基本生態控制線是指為維護本市生態框架完整,確保生態安全,依照法定程序劃定的生態保護范圍界線,非依法定條件和程序,不得調整基本生態控制線[1]。2017年,武漢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生態化大武漢的意見》,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進一步統籌和引導武漢市綠色發展建設。建立了《武漢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武漢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并對全市2016年各區綠色發展指數進行了評估和公布了結果(見下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基本生態控制線區域生態補償的意見》,將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等13類生態要素納入補償范圍,進一步調動區級政府開展生態保護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至2018年底,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面積約占到市域面積75%,保護面積占比之高居全國領先水平[2]。
2018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武漢市城市建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擬通過三年努力,全市復雜水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各類廢棄物得到收集和處置,海綿城市理念和綜合管廊建設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到國家標準,公共廁所布局到位且管理規范,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配套完善并得到合理利用,智慧城市建設得到加強,歷史文化建筑全部實行清單管理,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得到大面積推廣,城市面貌發生重大改觀,城市建設走上集約、節約、生態發展的軌道[4]。
二、立足創新驅動,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1.抓國家創新改革機遇,提升發展新動能。2015年8月,武漢市納入中央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確立了圍繞建設一個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聚焦三大領域(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裝備三大新興產業),推進五鏈統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人才鏈,完善資金鏈,配套政策鏈)的總體思路,加快構建全新的產業創新體系,目標是把武漢打造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行區、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示范區。2018年,武漢市發展新動能,強化創新戰略支撐,加快建設存儲器、航天產業、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四個國家新基地,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三新”經濟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27%,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5]。2018年武漢市經濟總量已達1.48萬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4∶43∶54.6、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見下圖)。
2.抓國家低碳試點機遇,推動產業向低碳轉型。2012年底,武漢市獲批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武漢市緊抓試點機遇,堅持低碳發展與產業轉型相結合、低碳建設與環境改善相促進、低碳績效與國際形象提升相融合,取得積極成效。2017年,市人民政府印發《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明確了武漢市在2022年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即到2022年,武漢市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工業(不含能源)、建筑、交通、能源領域和全市14個區(開發區)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建筑體系、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低碳生產生活“武漢模式”,低碳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6]。為推動實現碳排放達峰,主要做法是“三低一降”。一是產業低碳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8年,電子商務交易額8 200億元,增長2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突破2 100億元,增長17%以上;旅游、會展、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5];大力推進全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確立了“一都一樞紐,兩城四中心”的八大行動計劃。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促進全市工業能效提升,2018年 4個項目評上國家綠色系統集成示范項目,6個項目納入國家綠色制造體系創建示范名單。二是能源低碳化,實施煤炭總量控制,2018年,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武漢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全市煤炭總量計劃2018年壓減150萬噸,2019年壓減175萬噸,2020年壓減175萬噸至2 400萬噸以內,確保煤炭消費總量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控制在37%以內[7]。2018年,武漢市燃煤設備通過技改、關停、搬遷共計減少煤炭消耗近30萬噸;武鋼有限關停8號、7號焦爐和中厚板廠,一次材產能從1 800萬噸壓減至1 630萬噸,煉焦用煤壓減了38萬噸。2018年完成150萬噸煤炭消減量,完成天然氣消費量25×104萬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比2017年上升0.8個百分點。推進生態降碳,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開展增綠提質行動,建設各類公園42個,新增綠地758萬平方米,新建綠道116公里,提檔升級道路綠化景觀550公里,東湖綠道三期全面建成,完成精準滅荒2.24萬畝,實現三年計劃一年完成[5]。全力推進迎軍運綠化提升,基本完成“三基本四覆蓋”任務,開展了10條重點保障線路綠化提升。新改擴建楊春湖、南太子湖、馬投潭、杜公湖、竹葉海等湖泊公園。啟動新洲區徐古鎮花朝河灣等6處郊野公園建設。推進國土綠化。實施山體修復,推進7座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工作。完成了武麻高速等40余條綠色通道建設,造林3 000余畝,綠化里程205公里。實施了柏泉郊野公園、府河機場二通道濕地生態帶項目,完成機場二通道濕地生態帶16公里建設任務。
3.加強低碳國際合作。2017年底,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把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建設的重要支撐。武漢市低碳發展成績獲得在國際上也獲得了眾多獎項。2010年,武漢市與波爾多市合作開展的中法碳值計量項目獲“中法地方合作獎”,2015年金口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獲C40城市獎,2016年武漢市與波爾多市再獲“中法地方合作獎”,2017年青山江灘改造項目再獲得C40城市獎,2018年武漢市與友城曼徹斯特市共同獲得首屆“中歐城市合作卓越獎”,成為中歐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創新平臺20對結對城市中唯一獲獎的結對城市等。
4.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國家、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出臺了《加快推進武漢市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三年行動方案(2014—2016)》,工業副產石膏利用率為43.43%提升至92.98%,化解了環境隱患;2011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城市礦產交易所,近三年上線交易量從11.35萬噸提高到400萬噸,交易額達8億元。青山工業區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進展順利,青山工業區累計完成投資156.82億元,完成循環化改造重點項目68個,基本建成鋼鐵、石化、電力、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產業鏈,園區重化工產能明顯壓縮,固廢資源規模化利用水平明顯提升,重點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試點示范成效顯著。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武發改[2018]548號),指導武漢市分批推進省級工業園區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提升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組織的驗收。目前,武漢市基本構建起覆蓋全市的餐廚廢棄物收運體系,形成餐廚廢棄物800噸/天的處理能力。
三、精準發力補短板,武漢市綠色發展措施建議
1.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以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為契機,積極落實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進一步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促進武漢綠色高質量發展。一是持續推進“四水共治”。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開展各類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深入推進防洪保安工程,重點提升主要連江支流防洪能力。大力開展排澇攻堅行動,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健全完善城鄉綜合排澇體系。全面推進污水治理工程,打好水體提質攻堅戰,堅決徹底根治黑臭水體,完成水體提升目標。二是優化提升長江大保護“五大行動”。加大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全力推進“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啟動一批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加快青山北湖綜合治理、口漢江灣生態修復等項目建設。加大擁抱藍天行動力度,強力整治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揚塵污染等突出問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加快重點污染地塊治理修復。三是做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工作。全面實施武漢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工作方案,加快建設長江新城(新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青山北湖生態試驗區、東湖城市生態綠心、口漢江灣生態治理試驗區。力爭在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上取得明顯進展,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建設積累經驗。
2.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建立健全環境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開展“清源”“清管”“清流”行動,推動加快工業、工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打好藍天保衛戰,重點推進企業提標改進、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移動源排放、統籌抓好顆粒物、臭氧和二氧化氮污染控制,強化綜合治理系列措施,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打好凈土保衛戰,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其次,著力加強廢棄物處置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實現全收集、全處理,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資源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加強餐廚油煙集中治理,垃圾焚燒發電廠全覆蓋,建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理設施。落實建筑施工揚塵防治責任制,建筑施工揚塵防治達標。加強危險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提升危險廢棄物處置能力。
3.推動實施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加強源頭管控。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清單管控要求。三環線內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藥制造、化工、電鍍等重點行業項目“只出不進”,污染物排放總量“只減不增”。加快結構調整。加快城市建成區、重點流域的重污染企業搬遷和改造,壓減鋼鐵生產產能和調整能源結構,推廣利用清潔能源。二是推行能源資源全面節約。實施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能用地和水資源管理制度,推行節水型社會和節水型城市建設,持續做好低碳試點城市和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推行工作。持續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和既有項目節能改造,降低重點行業和企業能耗、物耗和水耗。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完成2022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三是引導公眾生活方式綠色化。積極培育生態文明、生態道德,市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倡導簡約適度、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倡導使用節能低碳環保型產品、節約用水、分類投放垃圾,引導綠色餐飲和光盤行動等,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4.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首先,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按照中央有關改革精神和要求,改革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治理統一監管、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其次,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化完善長江漢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及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加強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推動修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環保應急協調聯動機制,開展生態環保全民行動,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四、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武漢市結合全市城市建設階段性特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導向,以解決具體問題為提質提效的著力點,集中力量、突出重點,破解一批事關武漢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的突出問題,扎扎實實辦好一批貼近人民群眾需求的大事、實事,補上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中的“短板”,推動城市建設轉型升級。相信通過以上努力,武漢市城市面貌將發生重大改觀,城市建設將走上集約、節約、生態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武漢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召開新聞通氣會[EB/OL].武漢市人大常委會網,2017-08-29.
[2]? 堅守底線思維 武漢生態補償將這么做[N].長江日報,2018-04-27.
[3]? 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武漢市環保局,武漢市委組織部.2016年武漢市綠色發展評價結果公報[R].2018-06-14.
[4]? 武漢市城市建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EB/OL].武漢市人民政府網,2018-11-30.
[5]? 長江云.2019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R].2019-01-10.
[6]? 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EB/OL].武漢市人民政府網,2017-11-23.
[7]?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武漢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Z].20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