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年暑假,我有幸隨媽媽去了一趟杭州,見到了令我夢寐以求的西湖。(1.這個開頭寫得怎么樣?為什么?)
西湖又名西子湖,夏天的西湖在烈日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生動。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閃著點點金光。西湖邊的荷花爭奇斗艷,正所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們泛舟于西湖之上,別提有多愜意了!
聽導游說西湖有“三怪”:斷橋不斷、長橋不長、孤山不孤。這是為什么呢?(2.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斷橋不斷”說的是:冬天,橋和湖面上積滿了雪,遠遠看去,橋的一部分仿佛與湖面融為一體,就像一座斷橋。“長橋不長”說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二人在橋上送別,來回送了十八次,橋雖不長,但情意長。“孤山不孤”說的是:有一位隱士在西湖邊的一座山上種了許多梅花,養了許多仙鶴,他便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妻有子,就不會感覺到孤獨了。聽導游這么一說,我不禁深情地凝望著斷橋,欣賞著她那美麗的倩影,久久不能釋懷。(3.這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西湖最出名的景點要數雷峰塔了,因為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傳說白娘子就是被壓在雷峰塔下,所以我一定要進去一探究竟。
下了船,我們直奔雷峰塔而去。(4.這段有什么作用?)
進入雷峰塔,就如同進入了以前皇帝居住的宮殿,里面金碧輝煌,因夏天的緣故,到處盛開著百合花和玫瑰花,使得整個雷峰塔花香四溢。登上雷峰塔塔頂,墻面上留有《白蛇傳》的傳說故事以及相關畫像,看著它,仿佛傳說故事在重演,使人如臨其境,如夢如幻。
接下來,我和媽媽又游覽了西湖的茶葉博物館、云霧繚繞的獅峰山、怪石嶙峋的飛來峰……一切都令我印象深刻。
別離時,我意猶未盡。愿我對西湖的印象就停留在這個美麗的夏天。西湖,我還會再來的!(5.這個結尾寫得怎么樣?為什么?)
(6.從總體上看,本文有什么值得學習之處?)
(指導教師? 郭雪強)
【思而得之】
1.寫得好。文章開篇引用俗語,吸引人眼球,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引出寫作對象——西湖,照應了題目。
2.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引起讀者的好奇心,自然引出下文對西湖“三怪”的具體介紹。
3.這段主要寫了西湖“三怪”的由來及其背后蘊含的故事,也展現了小作者對西湖景象的流連與喜愛。
4.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小作者對雷峰塔的好奇,又開啟下文游覽雷峰塔時的所見所感。
5.寫得好。既表達了對夏天西湖美景的流連與喜愛,又流露出再游西湖的意向。
6.本文是一篇游記。小作者記錄了夏天游覽西湖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其中詳寫了西湖“三怪”和雷峰塔,略寫了其他景物,詳略處理得當。詩句與俗語的運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語言更具表現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