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浩
“某寶、某東……打開手機,哪一個應用程序不能購買這款防蚊扣?”“請你為該防蚊扣設計一條廣告語。”這是南京市棲霞區一小學語文期末考試卷上的試題。
這張小學語文試卷一經曝光就引發家長吐槽,不少家長認為,將商品廣告直接引入試卷考題,存在牟取商業利益的嫌疑:一是對原廣告中的商品未進行馬賽克式的模糊處理,存在向學生進行商業推送進而接受商品生產、經營者商業利益的重大嫌疑;二是對原廣告中電商平臺的標志及名稱未進行隱藏處理,“赤裸裸”地宣傳、推廣相關電商平臺,存在為電商平臺“代言”,從中牟取商業利益的嫌疑。
這一事件引發輿論熱議,提示我們,信息時代,學校、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需多一分審慎。教學生什么內容,用怎樣的方式教學生,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并非所有內容都可以進學校、進課堂。有時,學校、教師無意的一個舉動,在經過并無惡意的媒體傳播報道后,可能會造成對學校、教師、教育的負面影響,甚至對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不必要的干擾。特別是參與人數較多的大型教育教學活動,其內容選擇、形式呈現方面一定要嚴謹、審慎,盡量避免出現錯誤、疏漏,減少學生、家長的片面化解讀,從而避免對學校教育的質疑和指責。
盡管,此次事件中家長及網友的質疑未必理性,批評也未必合理,但將生活中的商業廣告不加處理直接引入試卷作為試題,客觀上對學校、學生的商品滲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也許命題人與商品生產、經營者或相關電商平臺之間并無實際的利益瓜葛,出現這樣的疏漏只是一時大意,但命題人無意間留下的錯漏之處很可能授人以柄,成為教育又一次被多方質疑并慘遭口誅筆伐的“口實”。
信息時代,家長對子女成長的關切以及家庭、社會對學校教育的關注空前增多,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利好契機。信息傳播的空前便捷又使教育面臨著公開化、透明化的全新挑戰,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還需要多一分嚴謹、審慎,不忘初心,精心育人。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