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菊
[摘 要] 小初銜接是一個常談話題,在落實小初銜接實際工作中卻很容易輕描淡寫,一帶而過。獨立的小學與獨立的中學間,往往為了完成各自的任務也很少加強溝通,致使小初銜接便被擱置了起來。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看到了學生、家長與七年級教師的一些迷茫。
[關鍵詞] 小初銜接;舉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要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與中學教育之間的有機銜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目的就是讓“小初銜接”小整體與基礎教育大整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實際工作中采取以下三項措施可以促進小初有效銜接。
作為基礎教育的整體,不管是中學還是小學都應把培養習慣作為重中之重。我們常見網絡平臺、各類書籍中的中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一覽表或者是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經驗做法等。
例如,繼續鞏固學生書寫的習慣,這將大大提高上初中之后作業書寫速度與質量。中小學教育各有不同的任務,在把握其“獨特性”基礎上,一定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生應在小學打牢的就應打牢,在打牢的基礎上適當再拓展。但要明確一點就是,小升初學科銜接重在基礎技能的養成和訓練,而不在于對初中知識的提前學習。六年與七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法指導與學習指引,幫助學生從依賴型學習逐漸向自主學習過渡。尤其是要培養孩子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上下功夫。
小初的一個重要的銜接點就是六年級下學期升入七年級的上學期。在這個“過渡期”要進行角色遷移:當小學生雖然結束了六年的學習,身份由一名小學生變為中學生進入另一所學校讀書時,其實他還是一名少先隊員。要做好團隊的銜接,力求使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等得到延續培養。
在課程設置方面:小學一節課一般為40分鐘,初中為45分鐘,每門學科的內容都趨向專門化和系統化。這些都會引起孩子的不適應,開始時易疲勞,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有必要在小學六年級下學期適當實行長短課,將數、語、英等課程設置為45分鐘,其他課程設置為35分鐘。同樣,七年級也可以嘗試一兩周某些課程設置為40分鐘。教師及時指導孩子轉變學習方式,養成做筆記、及時預習、復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有些學校嘗試開設了小初銜接課程教材、設置了小學畢業課程,幫助學生在學習方法、知識積累方面更好地從小學過渡到中學。作為中小學教師都要樹立銜接意識:中小學段教師接受的培訓內容方法不同,導致教學水準、風格各異,觀念意識不同,因此有必要開展一些中小學教師共同參與的關于銜接的培訓。同在九制學校內,有些中小學教師之間缺少溝通,所以要加強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多數小學教師不知中學課堂教學形式,中學教師也對小學課堂沒有觀察和體驗。加強中小學教師銜接意識培養,就要加強中小學之間教科研交流,這是做好中小學銜接教育的前提與基礎。最有效的就是通過活動厘清小初銜接教學中的關鍵點、盲點、弱點,共同探討教法、學法、習慣培養等對接的有效策略。
一般獨立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參加完期末測試便可大功告成,只需要叮囑學生在開學時到相應學區中學去報到。一個暑假,學生處于兩不管的境地。有條件的去參加各種課外培訓班,多數把這時間作為放松的時間而未有效利用。如今許多學校已重視小升初的銜接,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在小學生畢業后開展相關活動外,平時以學校為單位也相繼開展了一些“手拉手”活動。
例如,六年級的小學生也即將迎來畢業季。母校可以送給他們一個別致小學畢業禮物,讓這些“畢業生”提前感受一下初中氣氛,提前預熱初中生活。初中教師定期深入到小學幫助六年級畢業生提前樹立人生規劃意識。另外,還可以召開小初教師座談會——邀請小學六年級教師和新初一任課教師參加。幫助中小學教師尋找一條跨越教學斷層的最優路徑,力爭早日實現無縫銜接,努力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初銜接”不僅是知識的銜接,還是教學方法的銜接、思維方式的銜接和家庭教育的銜接,需要“小初”合作,也需要家校合作。依據學生生理與心理變化,在小學高年級加強家庭教育培訓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的不適、幫助家長與孩子規劃好小升初暑期生活。當然“手拉手”活動還包括,中小學小型快樂體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好書推薦活動、學校領導互訪活動……
小初銜接是多年來一直討論也一直在做的話題,也是中小學校一項長期研究的課題,它沒有定勢,更沒有標準答案。小學教師有必要去了解學生升入初中升入高中之后的表現來反思教學、反思培養人的措施等。同時為了小學生升入初中能夠更快地適應并規劃好新學期生活,除采取以上措施外,還需要有心人在小初銜接工作上不斷去探索。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