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自貢設市80周年,亦是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在鄧小平同志倡議下,創辦于1959年,是我國建立較早的收藏、研究和陳列中國鹽業歷史文物的專業博物館,現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吉成井鹽作坊遺址和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館址為西秦會館。
60年風雨兼程,60載春華秋實。建館以來,我館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歷代鹽博人始終堅持服務社會的理念,高舉弘揚中國鹽業歷史文化的旗幟,守望鹽業文明,傳承鹽業文化。如今,我館已成為“千年鹽都”自貢的城市文化名片,已成為中國鹽業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殿堂,已成為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專業博物館。
經過數十年的文物征集和收藏,我館現有館藏文物1821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95件(套)。館藏文物種類豐富,涵蓋鹽業文物、書法、繪畫、古琴、陶器、瓷器、銅器、雕塑、錢幣、織繡、票據等近20個類別。珍藏的鹽業文物具有資源的唯一性、獨特性和完整性,有世界上唯一的一套最完整的中國古代鑿井、修治井工具群,有以“中國最古老的股票”為代表的鹽業契約,有鹽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留存的約據、票據、賬冊及鑿治井記錄——巖口簿等。另外,我們還館藏有一批以仇英、張大千、豐子愷等大師的作品為代表的藝術珍品。
我館始終堅持“科研強館”理念,重點圍繞鹽業歷史文化、博物館學開展學術研究工作,主辦和公開發行歷史學類核心期刊《鹽業史研究》,并聯合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久大鹽業(集團)公司共同成立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鹽業調查,舉辦全國性鹽文化專題學術研討會,搭建廣泛的學術交流平臺。歷經幾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我館已公開出版《中國鹽業史辭典》《中國古代井鹽工具研究》《中國井鹽科技史》《川鹽文化圈圖錄》《川鹽史論》《驪珠重輝——西秦會館木雕石雕藝術》等30余部學術著作,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或文章300余篇。其中,40余項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館現有“中國井鹽科技史”“自貢鹽業地質陳列”“自貢鹽稅史陳列”三個基本陳列。“中國井鹽科技史”主要展示兩千多年來我國井鹽生產在鉆井、采鹵、制鹽和天然氣開采等方面的成就,再現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發展,揭示世界油氣鉆采技術起源于中國這一事實。“自貢鹽業地質陳列”重點展示自貢地區的地質構造及鹽鹵資源形成的背景,揭示古代井鹽生產所取得的突出地質學成就。“自貢鹽稅史陳列”突出展示自貢鹽稅的發展成就和在四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突出貢獻。同時,我館還舉辦各類臨時展覽、對外交流展覽等。這些展覽不僅讓社會公眾領略到中國鹽業文明的深厚底蘊,感受“千年鹽都”的文化風貌,更能引領城市的人文氣質,提升城市的品質與內涵。
我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社會教育功能,積極開展各種公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社會教育活動,旨在傳播歷史和科學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科普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目前,我館開辦的“鹽博課堂”“西秦講堂”等社教活動,內容涉及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社會教育品牌,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傳遞給走進博物館的人,使博物館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好評。近期,我館舉辦的“鹽雕DIY”“我陪孩子讀經典”“非遺體驗班”“古琴公益班”等社教活動,報名信息一發布即被公眾“秒殺”,活動名額一席難求。
歷經幾代鹽博人的辛勤耕耘,我館已成為自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及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這既是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我館既有業績的肯定,更是對我館各項工作的鞭策。我們定在此基礎上,揚帆新起航,創造鹽博館更加輝煌的明天!
值此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我謹代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和《鹽業史研究》雜志社,對長期以來關心我館各項事業發展的各位領導、朋友們及《鹽業史研究》的作者、讀者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誠摯祝愿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及其主辦的《鹽業史研究》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