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講解,傳授更多的繪畫技巧和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有效地完成繪畫作品。藝術教學與生活相結合,采取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充滿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生活的質量。
[關鍵詞] 美術教學;生活情趣化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把美術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生進入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更多的生活情趣。
例如,人教版美術二上“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物體顏色和形狀的特點,并通過比較,表達他們的審美觀。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課外活動和實踐觀察體驗進入自然環境,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現實生活中的多角度畫面,讓學生在觀看和欣賞的同時,能回憶起與畫面有關的故事,如各種形狀和顏色的花朵混合在一起,最引人注目的顏色和形狀的花,鼓勵學生說出感到其美的原因。如,黃色郁金香比其他顏色更有吸引力,這其中的緣由經過自由討論,老師畫出了焦點,因為黃色是最亮和最耀眼的,這就是亮度對比。同時,不同角度物體的顏色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審美感受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學習美術時,須知要提高審美能力,必須有貼近生活情趣的自然感受。
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用生動的形象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縮短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把學生的好奇心和生活知識引入藝術殿堂;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要營造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
例如,人教版美術四下“美麗的蝴蝶”這一課,在教學設計中,教會學生紙蝴蝶制作是必修課。在教學設計的開始,教師可以通過一個美麗蝴蝶王國的畫面,用課件展示蝴蝶在花叢中飛舞,使學生能夠具體感知蝴蝶造型之美、敏捷之美、色彩之美。這一設計將有效激發學生的興奮點,直接揭示本課的主題和目標,指導學生了解蝴蝶的結構和特點。接下來,教師演示制作紙蝴蝶的過程。制作紙蝴蝶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此,如何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整個課堂的規律,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考驗,如果把握不當會導致教學情境創造的失敗,教師需要及時進行調整。調整的過程能在師生之間創造一種互動的局面,讓學生在與老師互動的同時也能完全參與制作過程,促使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美術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被動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培育學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我設計的自行車”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我們需要對自行車的結構和功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指導學生畫出自行車的結構。其次,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東西來創造一種新的自行車。如,讓學生選擇吸管、罐子和橡膠泥,還有其它的工具,在了解自行車結構的基礎上,找到生活中的環保材料,進行自行車的設計。有的學生還特意觀察生活中自行車的實際結構,手工制作;有的學生甚至想到用水果替代一輛新款自行車的結構,南瓜做輪子,茄子做把手,黃瓜做框架等。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美術教學滲透到生活中,充滿生活情趣。教師鼓勵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將新的思想融入美術創作中,增強了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美術創作思維。
生活化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多種感官的合作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美術教學的生活情趣化,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溝通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聯系,將各學科的知識融為一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教學“麻袋上繡花”這一拓展型課程之后,學生感知了在麻袋上繡花的可能,對其獨特的美也有了體會;每年三月的學習雷鋒、創造新風的活動中,老師要求學生查閱雷鋒的資料,調查周圍的好人好事,最后寫日記,召開班會,寫出小報等;學生通過聽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他們最關心的新聞,觀察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寫觀察日記,了解產品的性能和使用,設計包裝和廣告語言;閱讀資料,做筆記;為朗誦的古典古詩配上適宜的音樂;收集當地文化資源,關注家鄉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鼓勵創新,把美術融入生活,以美術形式表達生活情趣,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