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卓婭
【摘要】當前,由于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存在差異,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影響因素不同,全球文明尚未形成互鑒體系。然而,各國、各種族、各地區文明又各有屬于自己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需要在包容、平等、與時俱進原則的指引下打造文明互鑒平臺,推動人類文明繁榮發展。
【關鍵詞】全球文明 美學 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的事物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發現美、欣賞美,是全球文明互鑒的基礎。當前全球文明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存在差異,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影響因素各有不同,尚未形成全球文明互鑒體系。為提高文明互鑒水平,可以從美學視角理解全球文明互鑒,進行全新的、有益的探索。
文明互鑒是增進國際交流交往的必要手段。為貫徹落實文明互鑒理念,需明晰全球文明互鑒原則,保證文明互鑒方向一致、目標相同。
自然美的真諦:開放包容、取長補短。自然之美,美在千姿百態、變化萬千,開放而包容。人類文明要想長久發展,就需要尊重自然之美。全球文明的多元性若不復存在,便無法打造豐富多元的生態文明環境,人類社會的發展繁衍豈能長存?基于此,全球需秉持“開放包容”原則,用審美視角看待他國文明的自然之美。
全球文明各有所長,各國要“取長補短”,接受、欣賞、感受他國文明之美,在文明互鑒進程中加強交流、消除隔閡、共融共生,人類社會才能得到良性發展。
社會美的價值所在:平等互鑒、共同進步。在人類社會中,生命權、生存權是基本的、平等的權利,也是社會美的價值所在。文明互鑒的基礎是平等,文明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文明形態,就理應被世人尊重。基于此,全球文明互鑒需秉持“平等”原則,在文明互鑒進程中傳播美,使美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素之一,為各國和平共處、共謀發展奠定基礎。
文明互鑒是指引全球敞開美之大門,允許本國文明之美“走出去”,鼓勵他國文明之美“走進來”的前提;取長補短是全球文明互鑒的途徑;共同進步則是全球文明互鑒的目標。由此,各國文明之美的體系逐漸充實,表現形式更為豐富,觀念更加與時俱進,影響力不斷增強。通過以美為載體的文明互鑒,拉近各國彼此的距離,為攜手打造和諧世界奠定基礎。
藝術美的邏輯:彰顯特色、與時俱進。藝術能夠彰顯文化特色,能夠捕捉到人類共同的情感,是獨特的美學形式。全球文明各自發展,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文明互鑒之路并非吞并、爭霸、抗爭,而是互相學習、交流、探討。為此,我們需客觀認知全球文明,摒除一切負面因素的影響,感受不同國家、地區及種族獨特的魅力。要在對等、互鑒之路上展現美學特色,碰撞藝術火花,使全球文明之林更為繁盛。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任何文明形態均處于動態發展進程中,止步不前的文明終將被時代淘汰。基于此,全球文明互鑒需秉持“與時俱進”原則,跟隨國際社會發展實況。
雖然“文明互鑒”的理念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認同,但霸權主義、排他主義、地區文明保護等消極思想仍客觀存在,影響全球文明互鑒與交流。為此,需探索全球文明互鑒的框架與路徑,提高全球文明的互鑒水平。
其一,明晰文明互鑒目標。不同國家、種族及地區需明晰文明互鑒之于國際社會、國內社會的關系,以維護國際社會穩定、推動本國發展為目標開展文明互鑒活動,在引入優秀思想文化的同時傳播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文明互鑒架構更為健康。
其二,提高全球治理效率。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教育、法律等領域存在差異性,在全球文明互鑒進程中容易產生矛盾。為此,需強化全球治理機制,約束全球文明互鑒行為,提高安全性與穩定性。
其三,加強交流互動。以經濟、教育、文化等為載體進行交流,平等對話、互相學習、消除隔膜,多渠道傳播文化,提高文明互鑒的有效性。基于各國文明處于動態發展進程中,文明互鑒需要一個相對長的過程,為此,需不斷積累互鑒經驗,為探索文明互鑒之路指明方向,繼而跳出文明互鑒誤區,創新文明互鑒模式,持續優化文明互鑒架構。
其四,利用文明互鑒資源。在明晰文明互鑒目標的前提下,各國需調配相關資源,彰顯本國文明特色,突出本國文化優勢,以加強各國合作為基礎,優化配置文明互鑒資源。
其五,創新文明互鑒模式。創新是推動國際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需不斷豐富文明互鑒形式。各國可以通過飲食文化、學術文化、歷史文化等載體展開交流互動活動,引導人們探究文化之美,感受他國文化,體悟文化內涵,以此拉近各國文明的距離,展示各國文明之美;各國還可以通過網絡,建立“互聯網+文明互鑒”體系,整合全球文明互鑒數字化資源,借助IT技術探析文明互鑒發展規律,由此創新文明互鑒模式,為各國文明共榮發展奠定基礎,凸顯文明互鑒的創新價值。

其六,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文明互鑒之中。21世紀國際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具備互鑒意識,才能在實踐進程中關注各國文明、學習各國文明、研究各國文明,將文明與各國、各地區及各種族的發展關聯在一起,探尋文明互鑒新出路。基于此,各國需加大文明互鑒人才培育力度,明晰文明互鑒的重要性,開發文明研究新課題,統籌國際化文明研究資源,豐富國際社會文明互鑒基點,繼而落實全球文明互鑒目標,例如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各國可組建文明互鑒人才團隊,廣邀各國專家學者、高校學生、社會組織參與專題研究,激活文明互鑒思維,以亞洲交流互動為載體開展文明互鑒活動,提高文明互鑒的時效性、針對性、科學性。
綜上所述,在文明互鑒的過程中,要展現各國文明之美,在美的氛圍中加強溝通、合作、交流,消除文明隔閡,提高合作積極性,為共筑“地球村”奠定基礎;要提高全球治理效率,培育優秀文明互鑒人才,創新文明互鑒模式,在平等、包容、與時俱進等原則的指引下建造文明互鑒架構,積極參與文明互鑒進程。
(作者為周口師范學院設計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劉俐俐:《 “實踐”貫通美學文藝學的傳統學術之路的意義與拓展空間——以王元驤學術研究為中心》,《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②陳曉宇:《美學思想中的虛與實》,《大眾文藝》,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