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艷 王雯顯
摘要:隨著英語打卡軟件的推廣和打卡學習群體的擴大,人們開始關注這種新型學習模式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重點了解該學習方法的受眾情況、行為動機、實際效果。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通過打卡學習,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語言的構建者和獲取者,打卡軟件所應用的激勵機制有效地促進了主觀能動性的形成。這一發現無疑對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關鍵詞:打卡學習;調查問卷;學習者角色;主觀能動性;激勵機制
一、引言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大學校園中教學模式也在發生相應的變革。學習者不再只接受單一的、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而是又衍生出的多樣化的、個性化的習得方法和學習資源供其選擇。最近,筆者的朋友圈里充斥著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英語打卡。用戶使用智能手機每日登陸學習平臺,進行學習活動,將學習成果以圖片、文字、鏈接等形式展示到朋友圈中。其中涉及大學英語學習的內容有經典閱讀、分級詞匯、口語錄音、聽力演講等。“打卡類APP可以記錄學習時間、內容、進度等,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記錄學習情況,通過好友的評論、點贊實現人際傳播,同時也為交友互動提供契機。”[1]面對如火如荼的打卡大軍和朋友圈霸屏式的打卡分享,人們更想了解的是打卡學習的成效、用戶的堅持情況以及對于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的長期影響。縱觀現在的國內研究成果,對于打卡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重點定位學習動機,希望通過對數據結果的分析,歸納建議利于提高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激勵機制。
二、研究方法
為確保結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調查采用電子問卷的形式、選擇在以國內某所985高校為主體群體中發布。受眾以理工科專業為主,也有少數的語言、藝術、體育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
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利于增加問卷的信度與效度。該調查問卷共有18個問題,考查點主要圍繞打卡類型、打卡堅持情況、學習動機、打卡學習效度等幾個方面。調查問卷的結果反饋具體如下:
第一,打卡學習的普及情況。首先,在參與問卷調查的161人中,超半數的學生(59%)有過打卡學習的經歷;其次,就打卡內容來看,專注單詞學習和閱讀的學生為主流群體,占總人數的84%。從打卡堅持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8723%)都由于個人的惰性、時間有限、等原因中斷過學習;最后,從打卡學習時長看,大多數學生都是剛剛開始進行打卡學習的起步者,僅有大約10%的學生能實現長期打卡。
第二,打卡學習的最初原因。根據打卡學習原因的反饋,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宣傳的影響,大部分人通過別人的打卡鏈接以及朋友的推薦接觸英語打卡學習。而對于打卡動機,我們可以發現比起單純的炫耀,絕大多數人選擇打卡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三,打卡學習的成效。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84.7%的使用者認為打卡學習是十分有效的,66%的學生認為打卡學習對提高英語水平有幫助。對于其優勢,更多的人認為它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實現規律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對問卷基本情況的概括與闡述,我們對問卷所反映的現象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接下來,筆者將選擇學習者角色與學習能動性、激勵機制與營銷策略兩個角度對問卷的結果進行更加深層次的分析。
(一)學習者角色轉變
通過上述對打卡學習優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獲得學習動力是大學生選擇打卡學習的一個重大因素。這種新型基于社交平臺的英語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學習,實現從知識接受者向獲取者的轉變。不同的角色意味著認知態度與學習積極性的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程度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接受的是干篇一律的填鴨式授課形式,課下需要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書本作業。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于被動等待,而漸漸失去學習興趣,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在智能打卡模式下,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習的自主構建者。“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及學習進度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從而將學習過程自主化,同時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做到合理分配以提高學習效率。”[2]
筆者在問卷中設置了第18題,用以進一步探究社會角色對于發揮學習能動性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更愿意作為知識的獲取者,而不是作為知識的接受者。顯然,學習者的不同角色,也將來不同的學習能動性。“興趣是學好外語最有效的推動力。興趣的培養和提高有賴于良好的動機,動機是學習過程中行為趨向的推動力,是‘支配行為,產生導向的關鍵因素。學習動機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結果,強化學習行為本身,使學習者變得更需要學習,更樂于學習,形成‘學習動機——學習的良性循環。”[3]打卡學習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理論,建立一種健康積極的英語學習氛圍。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到主動學習,顛覆傳統意義的學習者角色,從遵循課表走進教室接受灌輸知識,改變為知識習得的決定者。他們可以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跳出應試型學習的束縛,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可能是興趣性學習,也可能是實用性學習。
(二)激勵機制
關于打卡動機部分的分析結果顯示,使用者多是出于提升自我的考慮進行打卡學習,同時也有些學習者是為了拿回所付的押金或獲得額外物質獎勵。無論何種學習都需要足夠的學習動力才能夠長久有效地進行。當學習者自身的動機不足以促使他們進行有效學習時,則需要一定的激勵策略來促進學習行為的持續進行。斯蒂芬.P.羅賓斯在《組織行為學》一書中指出,激勵是“通過付出的努力實現組織目標的意愿,而這種努力以能夠滿足組織中某些個體的需要為條件”。[4]主觀能動性是個體自發產生的完成某項任務的內部驅動力,它具有持久深遠的影響力。就英語學習而言,它更能保證學生學習的長久性和高效性。
英語打卡學習程序很好地運用了激勵機制,最典型的是各大打卡網站的返還現金機制。通過問卷我們可以粗略了解到有四成大學生是被這一條款吸引的。這種營銷策略充分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特征。英語打卡學習的用戶多為財政尚未獨立的大學生,這種在學到知識同時又能小有收入的方式無疑對他們具有吸引力。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喜歡挑戰與競爭,每日堅持打卡對于課業繁重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能夠堅持到最后,圓滿完成階段性打卡學習讓學生在同學面前增加成就感。
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開始打卡起因于周圍同學的影響,這種心理活動被稱為“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的心理現象。從社會學角度看,從眾心理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群體行為.是群體中各個成員趨向于同一目標過程中而出現的心理現象。”[5]在大學校園群體文化的影響下,學生渴望身份認同感與集體歸屬感,因此易于在學習生活中產生從眾現象,因此英語打卡學習的受眾壓倒性的多數是在校大學生就不足為奇了。
四、啟示與建議
對于打卡方式效度與激勵機制的分析,可以為英語教學和打卡軟件開發設計層面提出一些啟示與建議。學習是受一定動機支配的,動機是推動學習持續進行的動力源泉。因此,對于教學者而言,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激勵制度應用于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決心,促進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上運用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的手段,利用學生的挑戰心理和競爭意識,讓學生比著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釋放更多的主動權,讓同學成為學習的主宰者,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其次,對于打卡程序設計人員來講,他們可以充分利用激勵機制來開展營銷策略。目前常見的是正向激勵,即在按規定完成任務后獲得相應的物質獎勵,同樣的還有打卡積分,分數每到一個等級就有相應的個人和集體獎勵。除了正向激勵外,打卡軟件也可以考慮適當加入負向激勵因素,設置一些懲罰規定,如不能按時完成或完成效果不佳,將扣除一定的積分,甚至是取消或降低用戶在該社交網站的使用權限。這些負向激勵手段,如果運用得當,會進一步確保學生的打卡率。總之,對于英語打卡app的設計者和營銷者來說,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消費者心理設置激勵機制,并輔以便利性及可操作性,將會是一種十分出色的營銷策略。
英語打卡學習誕生至今己三年有余,對于它仍然褒貶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確實提供了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高潮。在提升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它也為語言教師提供了教學導向,為他們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實踐經驗。如果作為該現象第三方的軟件設計人員能夠開展后續的跟蹤調查,進行相應的改進和完善,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我們有望實現規范學生日常學習行為、提升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首要目標。
參考文獻:
[1]鄒婷婷.自我與幻象:新傳播革命下微信朋友圈“學習打卡”現象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36):99
[2]潘鵬.互聯網背景下多元互動教學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淺析[J].英語廣場,2018(01):69-70
[3]汪銘,王達金.激發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動性的“三要素”[J].理工高教研究,2008(03):130-132
[4]孫輝.激勵機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06):126-128
[5]楊志勇.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從眾心理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4(2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