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遷移主要分為“近遷移”和“遠遷移”兩種類型。在“近遷移”過程中,學生能夠關注學科內部的知識遷移,重組積累的知識內容,整合已有的知識體系,解決與學科相關的實際問題。在“遠遷移”過程中,學生能夠運用學科內部和相關學科之間的知識內容,獨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懂得“何時”“何事”“如何”“為何”運用這些知識。實現從“書本”走向“生活”,正是深度學習最大的實踐價值。——徐鵬:《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語文教學變革》(《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第1期)
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有門個基本要素:第一是邏輯推理,包含分析、預測與推斷結果;第二是分解,將一個復雜的大問題分解成許多小問題;第三是算法,甄別并描述規律,形成分步驟教學;第四是抽象,抓住問題的核心,排除不必要的細節;第五是建立關聯,對同樣的問題用相同的解決方法。
——唐科莉:《0ECD倡導六大創新教學實踐》(《上海教育》2019年第6期)

“還原”……是還原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法,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方法變為能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的具體方法。二是還原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把馬克思主義話語從理論性、政治性的話語形態還原為青年學生能感知和理解的話語。三是還原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原為引導青年學生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指導個人成長發展的生動道理。四是還原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根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價值理念和文化密碼,把文化“育美”“潤心”與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鑄魂”協同,在價值引領中賦予思政課“溫度、情懷和精氣神”。
——周琪:《大力推進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重慶日報》2019年4月2日)
教師不僅要懂得“愛”學生,更要“會愛”學生。如果說前者是道德范疇,那么后者則是師能范疇,它隱含著科學、藝術與智慧。我們看到,有的教師為了將知識講透徹而拖堂、為了讓學生考個好點的分數而占用專業課偷偷補課,出發點大都是好的,或許在有些家長、教育同伴看來這正是源于“愛”“責任心”,是“師德優良”的表現,但這種現象恰恰反映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滯后。這種“好心辦壞事”的事實也充分證明,師德不僅指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是專業道德。師德高尚者必然以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為指導,以精湛的專業能力為依托,德能并重,如若拋棄師能,那么再高尚的德行也是物無所系。
——陳姍:《學德、師能、幸福:新時代師德建設新維度》(《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3日)
確保自己—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實際上也就是確保了自己的時間一直在被高效利用。如果你今天計劃做五張試卷,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各一張。那么,請先做你覺得最需要提高的那門科目。
——《時間不光是“擠”出來的!這6個時間管理原則,必須告訴孩子!》(“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9年3月24日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