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的價值在于促進人的生命發展,每門課程都在積蓄生命綻放的力量。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致力于“生命在多元課程中幸福綻放”的研究與實踐,構建了以“民族心、世界眼”為核心的雅美課程體系。多元課程讓“中國心”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深深扎根,愛國主義教育成為課程育人自覺。春風化雨,舒展身姿,陽光雨露,健康自在,厚積薄發,讓每一個孩子成長為胸懷祖國、面向未來的陽光少年。
【關鍵詞】多元課程;生命;愛國主義教育
【作者簡介】杜豫,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校長(河南鄭州,45001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如何在課程中“厚植愛國主義隋懷”,這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關鍵體現。近年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把“民族心、世界眼”作為課程構建的著眼點,探索建設“雅美課程體系”,努力為培養具有“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味”的新時代好少年鋪墊人生基石。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這句名言,是我校“雅心成長”課程努力踐行的目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道德與法治、少先隊活動課、國旗下演講、社會實踐活動等是學校“雅心成長”系列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在開展主題式學習、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品行,促進學生德智融合,提升人格修養。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教師開設“學史明志”“月是故鄉明”等課程,注重滲透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孩子們受到“你好,好習慣”“隊語心愿”“輪值校長”“路隊新風尚”這些課程的熏陶,更加明禮儀、守規則。家長感慨:“我的孩子在‘父母·恩課程中懂得了感恩,在‘校園流動小雷鋒課程中學會了友愛互助、關愛他人。”
課程是可觸摸的生活。早晨7點30分,五(3)班學生申琳琳像往常一樣戴上“輪值校長”的袖標,開始檢查值周生到崗、履職情況,協助值周教師一起組織學生站隊;而樓梯安全崗管理員薛欣然同學則每到下課,就在樓梯的拐角處提醒上下樓梯的同學不奔跑、靠右行。這是我校獨具特色的“輪值校長”課程。“輪值校長”“樓層長”“樓梯安全崗”“班級安全崗”是校園學生自主管理網格化的四大角色,形成以德育處為中心、網格管理員為主線的網格管理格局。整個校園一張網,網中有格,按格定崗,形成人人自律的“小氣候”,營造全校德育工作的“大環境”。
課程是看得見的成長。“今天下雨了,我下課后在操場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渾身都是水,手也流血了。”四十班學生王藝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正在我感到懊惱的時候,‘校園流動小雷鋒主動過來問詢,還攙扶我到醫務室,我心里覺得特別溫暖。”學校的“助人為樂一流動雷鋒站”通過班級招募,人人都可以報名參加。這些“流動小雷鋒”每天身披綬帶,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發現誰有困難就會熱情地走上前。他們不但熱心幫助同學,還注重保護校園環境,操場上的紙屑、雨天后的積水,他們主動打掃……雷鋒精神在校園里傳承、發揚。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當下中小學校長應該經常追問的問題。學校教育中,要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尋根,是我校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師生追本溯源,尋傳統之根,尋文化之根,尋歷史之根,尋民族之根。“魅力漢字”“智力閱讀”“心力寫作”“活力表達”“魔力魚骨”是尋根語文的五大類課程,對國家課程進行了特色化、創造性校本實施。
課程是看得到的生機。這學期,六年級學生趙恒和米斯羽成了校園的大明星!他們在河南省“漢字聽寫大賽”總決賽上大放異彩,以扎實的漢字功底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展現了文化綠城小學學子的風采。從區級到省級比賽,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榮獲河南省漢字聽寫大賽一等獎。這倆孩子都是從三年級開始就選修了學校的“說文解字”課程。這門課程主要內容為“畫說漢字”“漢字魔方”“字里乾坤”“字源尋蹤”“漢字體驗館”“過關斬將”“漢字英雄”等,通過引領學生探尋漢字歷史,剖析漢字結構,講解漢字故事,體驗漢字魅力,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笛梅含晚吹,營柳帶馀春”……每年4月,文化綠城小學“擂響文綠誦讀擂臺賽”準時敲響,全校92個班級整裝待發,精神飽滿、深情演繹,將唐詩宋詞款款道來……在難忘的4月里,“共迎世界讀書日千人同誦享芳華”活動,全校師生走進美文誦讀的圣殿,用真摯飽滿的情感,鏗鏘有力的語言,或波瀾壯闊,或淺吟低唱,讓語文之魂植入學生的心田。
“有情”“有藝”“有魂”是“雅情藝美”課程的三個關鍵詞。所謂“有情”,就是通過作品傳達情感;“有藝”,就是藝術鑒賞力、審美力、創造力;“有魂”,就是民族魂。我校“雅情藝美”課程以音樂、美術國家課程為依托,傳承多姿多彩的民族藝術,“方寸間”篆刻、“串串紅”中國結、“炫舞”空竹、“絲竹傳情”葫蘆絲是四大支柱課程。學校“串串紅”工作坊坊主朱冬菊老師說:“民族藝術薪火相傳,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的培養和傳承,我開發的中國結課程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傳統藝術的民族特質和氣質。”
課程讓每株“綠芽”拔節茁壯。元旦前一周,“你今天吹奏了多少遍?”是學生們見面寒暄時的口頭禪。一下課,走廊內優美的葫蘆絲樂曲聲不絕于耳,葫蘆絲課程年終匯報展示就要開始啦。每個班級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傾情演奏《龍的傳人》《映山紅》《月亮升起來》《編花籃》等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為師生獻上了一場場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
“搬運空竹”“穿越火線”“海底撈月”等游戲正在激烈地進行,操場上熱鬧非凡。學校一年一度的空竹全員運動會開始了。空竹運動會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創新,改變了傳統的運動會模式,要求一定要體現“全員參與、合作互助”的原則。從游戲名稱的確立到游戲內容的設置,教師們集思廣益。孩子們手中靈巧翻飛、快速旋轉的空竹,如快樂的精靈,如跳動的音符,展現著孩子們純真無憂的童年,也放飛了五彩斑斕的明天。
我們期待著,空竹和葫蘆絲課程讓學生掌握技巧的同時,在孩子身上打下“竹”的烙印——生而有節,虛懷若谷。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就科技強國發表了_一系列振奮人心的講話。“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我們一直在追尋和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敢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會創造。
“給小貓搭房子”活動是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學生從發現城市角落里流浪的小貓開始,提出為它們搭建房子的想法。在系列活動過程中,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測量、計算;運用美術知識設計、畫圖;運用科學知識確定房子的用料。在選擇材料時,孩子們經過嘗試、比較,發現用廢棄的奶盒搭建房子,既輕便又防水。有的學生把奶盒壓扁搭建房子,有的學生沒有壓扁奶盒,學生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發現用沒有壓扁的奶盒搭建的房子更保暖。學生在不斷發現、探究、實踐中為小貓搭建了暖和宜居的房子。隨著活動的推進,教師又開發了“千變萬化的家”課程,逐漸成為學校“雅探思維”系列課程中的品牌課程。
“雅探思維”系列課程是以數學、科學、計算機等國家課程為基礎課程,以“火花數學”“探嘆科學”“小魯班創客”為特色課程進行實施,將學科知識的“邏輯鏈”與學生頭腦中的“思維鏈”相互融合、提升,大膽創新,通過“做中學、學中做”,使學生的思維在不斷探索和碰撞中得以深化提升,創新精神由此不斷生發。
“火花數學”課程力求讓思維的火花在數學學習中綻放。其中,“算學漂流”課程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滲透文化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如“結繩計數”“雞兔同籠”等;“山村詠懷”“絕句”等一首首經典的數學啟蒙詩,也將傳統文化悄悄融入了“數字詩”課程當中。
“探嘆科學”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累生活經驗,力求“探秘夢想,嘆觀神奇”。在生命科學領域,開設了“種子家族”“烏龜爺爺”“蠶寶寶”“樂種”“昆蟲也瘋狂”“健康密碼”等課程;在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開設了“云的語言”“風言風語”“飛上藍天”“星光燦爛”“日積月累”“爆炸實驗室”等課程,并通過“探嘆節日”“探嘆集市”等途徑展示孩子的學習成果。
將近2000平方米的“小魯班創客空間”,布局合理,獨具匠心,目前已經建成的有機器人室、動漫創意室、科教模型室、遙控直升機室、建筑模型室、科技展覽廳、模擬飛行室等。
看!機器人室內4臺機器人現場跳舞,學生們正在進行著激烈的比賽;動漫創意室內正在設計小游戲;科教模型室內,3D打印機飛速運轉;科學實驗室內,有“龍卷風模擬器”“空氣鼓”“無弦琴”等引導學生進行聲學、光學、電學的探索;走進科技展覽廳,更會讓你腦洞大開,小創客們會向你介紹——“這是會照明的雨傘,在雨傘下面連接一個感應器和多功能燈,既可以照亮前方的路,又可以提醒司機注意,遇到突發情況還可以按響報警器及時呼救”,還有“消毒掃帚”“多用橡皮擦”“風動力小車”“電動刷子”“wifi信號增強器”“冬夏兩用拖鞋”“百變桌椅”等,會讓你不由得為學生的創造力叫好!
我們堅信,學校是孩子精神生命成長的沃土,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獨特的種子,每門課程都是積蓄生命綻放的力量,教學是激發生命無限潛能的美妙旅程。
春風化雨,舒展身姿;陽光雨露,健康自在。課程是激發生命的動力,讓“中國心”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扎根,讓每一個孩子為祖國的文化而驕傲,自信向上、獨樹一幟、厚積薄發,成為一名胸懷祖國、面向未來、具有民族魂的新時代好少年!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礎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小學多元化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JKGHB-0517
責任編輯 任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