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杰 福州大學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4.81,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三千多萬,而且在每一個年齡段男生大約都比女生多100萬左右,加之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我國的性別比依然呈現一種失衡的狀態。隨著我國社會流動趨勢的不斷增強,通婚圈范圍的不斷擴大,使得農村地區本就競爭激烈的婚姻市場,變得更加嚴峻。農村單身漢的現象需引起更多的重視。
w村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由于當地興建氯堿化工,在2014年進行整村搬遷,遷入新城中心,距縣城中心2公里,與車站、體育文化活動中心、松溪河公園毗鄰。
現有研究對農村光棍的界定具有一致性,都將光棍界定為三十歲以上沒有婚配的男性。因而本文也將研究對象界定也按照此標準。

序號 姓名 性別 年齡 婚姻狀態 文化水平1 LP 男 37 未婚 初中2 LJ 男 35 離異 高中3 LHJ 男 34 未婚 小學4 CJ 男 38 離異 初中5 LN 男 36 未婚 大專6 LH 男 32 未婚 初中8 LLQ 男 32 未婚 高中9 LXB 男 65 未婚 文盲10 LGP 男 55 未婚 初中
在現有調查中,光棍群體初期都對婚姻充滿期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被迫選擇單身,自身是不情愿,是一種被迫性的選擇。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結婚成家的心理不再強烈,單身成為一種主動的選擇。
在已有研究中,農村光棍的個人原因往往歸結于經濟原因,汪靜,何威兩位學者的研究中表明新聞媒體對農村單身漢形象的構建較為負向,“犯罪、無知、貧窮、孤苦”等負面評價成為該群體的主要特征。但是W村經過整村搬遷,村民且都獲得相應經濟補貼。在現在婚姻市場,擇偶的物質基礎,住房,存款。該村的光棍都已具備。但是該村光棍也存在著對自身的形象管理差,婚姻目的不明確等問題。在對村中光棍進行訪談后發現,即使已生活在城市社區中,自身形象往往依然不注重,,個人整潔程度低,而且由于搬入社區不久,大都沒有固定的職業,多以臨時性無保障性的工作為主,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單身農民的脫單。
W村搬入縣城已經兩年,但是在對該村光棍的調查中發現,W村的光棍社交范圍狹窄,僅僅局限于該村搬入的社區,以及相鄰地區,該村光棍的交往對象也局限于同村,或者搬遷前鄰村的村民,與城里人的交往頻率很少,就算住在城里,但是卻沒有適應城市生活。
農村單身漢在村中并沒有受到歧視,孤立。在村中的形象地位,與普通村民并無差異,單身漢并不會由于沒有成家被排斥。社區娛樂活動以及社會支持都沒有對單身漢進行排斥,該村年齡六十以上的光棍有“五?!闭叩纫幌盗芯唧w的幫扶政策。
當地的整村搬遷,是將農村居民移入社區,提供相應的安置措施,主要以提供住房與經濟補貼為主,但是隨著村民入城,以往以務農為生的農民身份轉變為社區居民,以往擅長的謀生手段在城市中無用武之地,村民在城市中生活需要一種新的謀生手段。當地政府應對這一情況重視起來,開展就業培訓與指導,舉辦相應的就業招聘活動,幫助村民落實就業問題。社區可以與其他社區合作舉辦相應相親活動,將適齡單身男女組織起來,從社區層面幫助單身漢拓寬交友圈子,
自身也需改善形象,積極融入城市生活。隨著從農村搬入城市,環境改變,W村單身漢在已滿足婚姻市場的物質基礎條件下,應注重自身形象的建設,注重對自身形體,著裝的整潔程度,改變以往臟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