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被判緩刑的人員數量不斷增加,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緩刑人員需要依法執行社區矯正,緩刑犯在矯正期間的正常生活、學習與工作不應受到影響。然而,某些省份地方教育部門頒布的部門規章卻規定“正在服刑”人員不得報名參加高考,導致青少年緩刑犯在矯正執行期間被拒高等教育大門之外。本文擬從公民受教育權保護的視角,分析規范沖突背后復雜的社會原因,探討青少年緩刑犯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 青少年犯罪 緩刑犯 社區矯正 受教育權
作者簡介:陳光光,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事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26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①犯罪被判緩刑的人員數量不斷增加,這些青少年緩刑犯多處在受教育的年齡。根據刑訴法規定,緩刑人員需要執行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在性質上雖然屬于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但緩刑犯在矯正期間的正常生活、學習與工作不應受到影響。然而,教育部門規定“正在服刑”人員不得報名參加高考,導致青少年緩刑犯在矯正執行期間被拒高等教育大門之外。筆者在工作中也接觸到了這類案例。現將基本案情介紹如下:
小A,男,1999年10月24日出生,因犯傳播淫穢視頻牟利罪于2017年9月11日被某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期三年。在參加高考前,已在高中所在地司法所執行社區矯正一年。因其犯罪時是未成年人,法院依法決定對小A適用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保護,其檔案中未見相關犯罪記錄。2018年小A報名參加高考,被錄取到某大學。在新生入校資格審查期間,由于異地執行移轉,司法矯正機構要求錄取院校出具矯正監管保證書,錄取院校發現了該生被判緩刑和執行矯正的事實。
錄取院校學生工作部門提出,根據某省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因觸犯刑法已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不得報名參加高考,小A不具有高考報名資格。此外,根據教育部2017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九條,學校應當在報到時對新生入學資格進行初步審查,審查合格的辦理入學手續,予以注冊學籍;審查發現新生的錄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證明材料,與本人實際情況不符,或者有其他違反國家招生考試規定情形的,取消入學資格。擬對小A作出取消入學資格的決定。
小A與家人認為,自己雖然違反國家法律被判刑,但不是實刑而是緩刑,且司法矯正機構都同意自己上大學,說明社區矯正與上大學并不沖突,作為公民自己有受教育的權利,學校如果取消自己的入學資格就是侵犯自己的受教育權。
那么,緩刑犯被執行“社區矯正”是否屬于“正在服刑”?高等院校招生錄取將緩刑犯拒之門外是否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法理根據?青少年緩刑犯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如何保護?筆者試圖從公民受教育權保護的視角,通過法解釋學分析方法,探尋問題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若干建議,以期對我國教育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關于社區矯正是否屬于“正在服刑”?肯定觀點認為,社區矯正是在監獄外罪犯居住地社區服刑,屬于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否定觀點認為,緩刑犯不屬于“正在服刑”的人員。理由是根據緩刑的概念,緩刑屬于刑罰暫緩執行,即對原判刑罰附條件不執行的一種刑罰制度②。既然是對原判刑罰附條件不執行,當然不屬于“正在服刑”。
筆者認為,被執行社區矯正人員屬于“正在服刑”。理由如下:
首先,我國《刑法》第76條規定,對宣布緩刑的犯罪分子,正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刑法修正案(八)也規定,“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并公開予以宣告。”所以,緩刑只是附條件地暫時不予執行原判刑罰,并不是不用服刑,只是暫時不需要在監執行。犯罪分子在緩刑期間,依然需要依法接受社區矯正,而這正是其“服刑”的表現。如果在緩刑期內違反規定,需要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從這一點看,緩刑實際上是對實刑的一種變通措施。易言之,緩刑也是刑,是刑罰執行的另外一種方式,也需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并對人身自由進行一些限制。例如,未經許可不得離開居住的市縣。
其次,社區矯正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已經被作為非監禁犯罪的執行方式,納入新刑事訴訟法第四編執行中。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58條規定,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一條也規定,為依法規范實施社區矯正,將社區矯正人員改造成為守法公民……。由此可以看出,社區矯正具有刑罰執行措施的性質。理論上一般將之與監禁刑相對,作為一種社會化行刑方式,稱為非監禁刑。
再次,從稱謂上看,社區矯正人員又被稱為“社區服刑人員”。《司法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社區服刑人員監管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通知》將被執行社區矯正的人員稱為社區服刑人員。根據2018年9月14日,第一次全國司法所工作會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7月底,全國司法所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402萬人,解除矯正332萬人,矯正期間再犯罪率約0.2%。目前全國在冊社區服刑人員70萬③。
綜上所述,社區矯正人員屬于服刑人員,矯正期內屬于正在服刑。
關于緩刑犯因執行社區矯正被高等院校拒絕錄取,是否侵害了緩刑犯依法受教育的權利,也存在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憲法保護公民的受教育權,只是義務教育,而不包括高等教育。所以,高等院校可以緩刑犯不符合錄取條件為由拒絕錄取。反對觀點認為,沒有任何法律表明,公民的受教育權把高等教育作為例外。緩刑屬于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其立法本意就是讓輕刑犯不脫離社會進行改造,并不限制社區矯正人員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所以,高等院校不能僅以“正在服刑”為由將緩刑犯排除在外。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首先,我國憲法賦予公民以平等權和受教育權。公民的基本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得予以剝奪。社區矯正人員并未被依法剝奪受教育權。《教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為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三十六條也規定,“社區矯正人員在就學、就業和享受社會保障方面,不受歧視。”第二十條規定,“司法所應當定期到社區矯正人員的家庭、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和居住的社區了解、核實社區矯正人員的思想動態和現實表現等情況。”從社區矯正實施規定和可操作性上看,社區矯正人員經矯正機構批準并辦理手續是可能離開原來所居住的市縣,可以入學地作為新的社區矯正服刑地,并不會對異地就學形成根本障礙。除憲法外,我國高等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條文中均有要依法保障青少年學生的受教育權的內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八條更是明確規定,“依法免予刑事處罰、判處非監禁刑罰、判處刑罰宣告緩刑、假釋或者刑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與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此外,從效力層級上講,教育部的規定屬于部門規章,其在法律效力上低于國家法律。如果其內容與國家法律相抵觸,應屬無效。
其次,我國現行法律并未明確禁止社區矯正人員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雖然教育部在《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第一條第二款中規定,因觸犯刑律已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不得報名,但筆者認為對該條文中“正在服刑者”的界定,應綜合該規定的全文進行理解。教育部對 “正在服刑者”不得報考的規定只是考生思想品德條件的表現之一,其本意應該是針對嚴重犯罪被收監執行的罪犯。一方面,這些罪犯在監獄執行刑罰,完全沒有人身自由,沒有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被收監執行的罪犯通常法定刑在三年以上,屬于犯罪性質較為嚴重,且可能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險性。此外,司法部、中央綜治辦、教育部(以下簡稱“兩部一辦”)于2014年9月26日聯合發布的《關于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中也規定,對于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配合教育部門,協調并督促其法定監護人,幫助其接受義務教育。對于非義務教育階段有就學意愿的社區服刑人員,地方教育部門應當對其予以鼓勵和支持。從該文件可以看出,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地方教育部門應鼓勵和支持有就學意愿的社區服刑人員完成高等教育。綜合以上兩方面分析,筆者認為,教育部規定“正在服刑者”不得報名參加高考,應理解為“正在監獄服刑者”,不應包括緩刑社區矯正人員。
再次,從恢復性司法理念出發,幫助服刑人員重新回歸社會,也應允許青少年緩刑犯進入大學學習今后謀生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青少年年齡大多在14至25歲之間,正處在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期,今后的人生之路還很漫長。雖因犯罪被判處緩刑,但緩刑考驗期最長只有五年,且這五年還是不脫離社會進行社區矯正。如果無視他們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愿望,將之阻擋在高等教育大門之外,不僅會給他們心理造成傷害,影響教育改造,而且也違背了教育平等與法律公正的精神。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法律的精神還是社會角度考慮,都應給予社區矯正人員接受大學教育的權利。當然,前文案例中提到的小A固然可以向錄取院校及其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反映情況,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通過訴訟進行維權,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不可避免的讓小A和全國其他類小A的失足青少年受到精神上的傷害,可能給他們今后踏入社會留下難以消除的陰影。
事實上,現在之所以出現“青少年緩刑犯能否上大學”這樣的爭議,從表面看,問題在于對“社區矯正是否屬于正在服刑”的法律解釋,是行政規章與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但其背后卻是滯后的教育管理與先進司法理念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折射出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對緩刑犯依然存在偏見。希望教育部門能夠正視青少年緩刑犯渴求高等教育的強烈愿望,通過修改或解釋相關規定,將“正在服刑”變為“正在監獄服刑“,給他們一次圓大學夢的機會。同時,筆者也希望教育部門能夠重視問題,出臺進一步的規定,為緩刑青少年順利走入高等學府提供可操作性的規范。如此不僅體現出教育平等的精神,更能彰顯我國社會對青少年犯罪人的包容。
注釋:
① 我國公安部門的統計標準將青少年的年齡界限定在13周歲至25周歲,但考慮到我國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最低為14周歲,故本文所指青少年的年齡界限為14至25周歲。
②劉艷紅.刑法學總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22.
③司法部:社區服刑人員矯正期間再犯罪率0.2%[EB/OL].http://news.sina.com.cn/sf/news/fzrd/2018-09-17/doc-ihkahyhy0113016.shtml,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