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徐濤 張秋霞
摘 要 社會組織作為一種實現民眾意愿、保護民眾權益、由民眾自發組成的非營利性團體,可以有效彌補新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失靈”的困境,在參與社會矛盾化解過程中,有著各級政府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社會組織的發展有利于推動和加強社會治理;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和促進社會和諧;所以,社會組織是公民有序參與和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 社會組織 社會矛盾 糾紛化解 建設研究
作者簡介:張悅,克拉瑪依油城數據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徐濤,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公安分局,研究方向:石油工程;張秋霞,克拉瑪依油城數據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62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發展型的政府模式逐漸被服務型政府治理模式所取代。與此過程相適應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其中,較為關鍵的職能轉變內容是簡政放權和創新監管,重點是放在劃清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系,強調放和管要結合,增強放權和監管兩者之間的協同性,聯動性。與此同時,社會管理模式也逐漸向社會治理模式轉變。在這一大背景下,社會組織逐漸成為了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主體。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誰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當前,我們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之中,社會矛盾多發已成為影響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克拉瑪依市在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地實際,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出發,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能力,形成了以項目化運作為基礎的合作治理機制,其內在機理是“政府角色重塑、社會組織培育、項目化運作、公眾評價”。
(一)政府角色重塑:從“生產者”到“購買者”
自1978年十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場影響深刻的改革,它不僅開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征程,而且也在不斷重塑政府角色。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政府本質上屬于全能主義的政府,其典型特征是政府職能無所不包。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全能主義政府的弊端越來越突出,有限政府模式逐漸被接受,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正在推行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可以說是有限政府的具體實踐。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轉型而引發的社會結構深刻變遷,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卻日益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職能有限的政府往往事倍功半,由此引發了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更加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突出黨委領導下的多主體協同治理。
強化社會矛盾化解協同治理的一個重要方向則是凸顯政府向補會組織購買服務。2013年7月31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國務院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常務會議上明確表示:“要做開市場準入,釋放改革紅利,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2014年,財政部和發改委也連發兩文,對我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讀和基本的界定。由此可判斷,更多通過市場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而不是政府親自生產公共服務將是我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一個重大調整。意味著中國近四十年的改革將開啟兩大轉折:一是將私人物品生產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二是開啟將部分公共服務的生產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的新階段。
不過,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意味著政府角色的重塑,即由原來的服務“生產者”轉變成“購買者”,如同市場中的企業一樣,政府需要有成本核算,必須做到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優質的服務,否則,政府購買將失去其原有意義,其至可能導致公共資源的浪費。作為精明的“購買者”,克拉瑪依基本上算是完成了這種角色轉變,實現了以較低成本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以克拉瑪依區為例,2016年立項公共服務項目53個(創投項目7個,新項目10個,延續性項目36個),總金額1000余萬元;項目釋放單位有22個委局辦街道,53個項目分別由22個社會組織承接;項目類別為社會教助、社區矯正、就業援助、文化體育、公益服務、健康教育、組織能力提升等8類:服務人群從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低收入人群、失獨家庭、刑釋解教人員護展到同性戀、高危職業人群。
(二)社會組織培育:政府介入,協同聯動
現代社會治理突出了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社會組織,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即它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主體。如同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一樣,社會組織也會失靈,即“志愿失靈”,它是指志愿組織(我們常稱之為社會組織)存在著一些固有的缺陷,從而使它難以實現預期的社會服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慈善不足;(2)慈善的特殊主義;(3)慈善的家長作風;(4)慈善的業余主義。因此,為了使社會組織能夠具備“生產”公共服務的能力,政府必須要積極介入,培育社會組織。
關于培育社會組織的模式,常見的模式是建立孵化基地,提供政策資金場地等支持,如廣東省東莞市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主要提供二類服務。在參考東部沿海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克拉馬依市形成了“政府介入,協同聯動”的社會組織培育機制:
一是公眾聯動,即構建社會組織與公眾的聯動機制,提供社會公眾公益參與度。
二是四社聯動,即社會組織、社區、社工和社會志愿者的聯動機制。通過相關宣傳和活動來增進居民的交往,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對社區事務的關注。此外,還要充分了解與評估社區居民切實需求,建立與社區居民利益切實相關的社區服務項目,包括勞動就業、醫療救助、殘障康復等項目。如獨山子區多彩陽光社工站積極推動以“社工+義工”雙工聯動模式,立足社區發展四社聯動,通過專業性的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致力于發展社會工作公益事業,并為推進獨山子區社會工作專業化、本土化、職業化,擔當社會工作的先行者和探路先鋒。
三是網絡聯動,即構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網絡運作平臺。平臺設計依托市政法委綜治辦的社會治安應用平臺,另外嵌入端口,本著充分體現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初衷對有關窗口下涵蓋內容進行設計,旨在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解讀與方向引領作用,實施社會組織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程序的精細化管理,建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服務管理平臺。
公眾評價化解社會矛盾,根本上講就是要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實現和鞏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因此,評價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實效性的重要標準就是公眾對社會安全的感知。當然,關于公眾對社會安全感知的影響因素是多樣化,那么,如何評定社會組織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因素呢? 我們在克拉瑪依市公眾中開展了大規模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418份,有效回收率為94.53%。問卷調查數據利用Stata14.0進行信度檢測,發現Cronbacha信度系數為0.9523,表明調查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好。此外,本輪問卷調查的被訪者呈現出較好的代表性。在被訪者的性別構成方面,男性被訪者占42.33%,女性占57.77%。在民族構成方面,漢族被訪者所占比重為76.36%,維吾爾族被訪者所占比重為12.58%, 哈薩克族被訪者占3.78%,蒙古族被訪者所占比重為2.84,回族被訪者所占比重為2.62%,其他少數民族被訪者所占比重為1.82%;這與該市以漢族為主體的多元化民族構成的現實具有較好程度的一致性。
為了驗證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與社會治安公眾感知之間的關聯性,我們通過相關分析法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索。結果證實了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之間的關聯性為正向相關性,即表明了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作用越突出,社會治安就越好,反之亦然。因此,強化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功能,是加強社會治安、構建與鞏固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 注重人才培養,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
擁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是促進社會組織穩健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要想讓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就需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運用正確、合法的方法吸引、留住人才,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提供重要人力資源保障。具體而言,在日常工作中,社會組織應提高自身認識,正確認識到人才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注重人才吸收與培養,逐步增強人才儲備。同時,社會公益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因此社會組織不應急于求成,而是要做長遠計劃,尤其是在運作資金方面,科學規劃,確保儲備資金與管理資金構成合理,進而保證工作人員薪資待遇合理、福利到位,這也是留住人才與吸引人才的重要舉措。其次,社會組織成長于基層,服務于基層,因而要懂得從基層中吸引力量,如與高校合作,積極動員大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
(二)完善自身管理,優化資源配置
要想促進社會組織更好地參與社會矛盾化解,就必須保障社會組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做保障。因此,社會組織要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自身管理,同時用正確合法的方法完善經濟基礎建設,豐富自身資源儲備,為后期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現階段,我國政府正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政府職能轉型,在這一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設置相同的公益項目,同時也設立了培育社會組織的專項公益補貼資金。可以說,當前的局勢對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是有利的,社會組織應根據自身情況、結合自身發展規劃與當前實力,有針對地爭取能承擔的項目與符合需要的公益補貼資金。總之,在新時期背景下,社會組織必須積極爭取,不斷壯大自身實力,進而為長期穩健發展、為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創造有利條件。但爭取到資源并不意味著就可浪費、揮霍,社會組織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實現對公益資源的嚴格管理與有效利用,要能根據公益項目實際情況提前做好概預算,并對整個資源應用過程進行全方位把控與持續化跟蹤,防止資源的損耗與浪費。
綜上所述,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必要舉措,政府在完成公共服務購買后,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將實現市場性生產,這表明公共服務的自然壟斷特性將受到沖擊與挑戰,而社會組織在政府的領導下將更加積極承擔自身責任,通過與基層的緊密、有效溝通,了解基層實際需求,在此處上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推進基層工作順利開展。社會組織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將更加緊密,其需面向社會基層,為基層群眾服務,同時從基層中積累經驗,獲得養料,不斷成長完善。
參考文獻:
[1]井敏.政府要做一個精明的購買者[N].學習時報,2015.
[2]孫婷.志愿失靈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責任[J].中國行政管理,2010.
[3]萊斯特·薩拉蒙.公共服務中的伙伴——現代福利國家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M].田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范鐵中.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作用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