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玲 劉銘
摘 要 易地扶貧搬遷是政府為改善農村貧困戶生活和發展環境、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而制定的政策,是實施精準扶貧、脫貧的有力抓手。文章以H省B縣為例,分析了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面臨的困境,闡釋了社會工作的人本中心理念,并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了人本中心理念下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扶貧搬遷的具體實例,以期為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探索切合實際的方式與途徑。
關鍵詞 易地扶貧搬遷 “人本中心” 社會工作介入
作者簡介:宋振玲,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社會學;劉銘,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63
易地扶貧搬遷,是指將生活在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較差地區的缺乏生存條件的貧困群眾搬遷到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眾的人居環境,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并通過產業扶貧和技能培訓,讓他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是精準扶貧政策的助力劑,但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一些阻力。這些阻力的形成許多是基于貧困群眾心理和認識上的因素。面對這樣的阻力,地方政府需要做更多細致入微的群眾工作。以“助人自助”為宗旨,以人本為理念的社會工作專業在此領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為此需要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成熟的經驗,完善具體措施與對策,以協助政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截至2017年底,H省B縣全縣累計竣工5505戶15995人,占該省下達計劃的164%,占該縣自定計劃的153%;搬遷入住4864戶14192人,完成省下達計劃的145%,完成縣自定計劃的137%。近兩年來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以下困境。
(一)貧困戶對原土地過于留戀而不愿搬遷
中國人安土重遷的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大部分青年外出務工只留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婦女兒童的偏遠鄉村。H省B縣貧困戶亦是重土難遷,要讓他們離開現有的房屋而服從政府集中安置,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需要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不舍情緒。
(二)集中安置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貧困戶不愿意配合
H省B縣地處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境內溝壑縱橫,地勢起伏多變,找到一個合適的集中安置點是一個難題,而部分鄉鎮政府選址的不合理又給村民帶來交通、通信和生活上的不便,因此有很多貧困戶并不愿意搬遷,這往往導致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停滯。
(三)集中安置點沒有配套產業,貧困戶缺少生活來源
在易地搬遷前,農村貧困戶以往的收入主要依靠糧食收成,但是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后僅僅依靠政府的有限補貼并不能填補家用。而集中安置點附近鮮有配套產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平臺,使得勞動力被閑置,甚至被白白浪費,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解決該問題。
面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困境,地方政府需要做大量細致而微的群眾工作,在此過程中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以協助地方政府做好該項工作。社會工作者作為以助人為己任的社會服務者以人本為理念,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可以更容易的與貧困群眾建立良好的專業服務關系,進而幫助當事人正視自己的問題,幫助其改變因貧窮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協助貧困群眾更好地理解支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而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人本中心,也被稱為“當事人中心”,是指將“當事人中心”“同感”以及“真誠”等原則和價值理念運用到社會工作實務中,并在此過程中著重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來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工作服務活動。
“人本中心”理念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生效需要以下三點要素:(1)真誠。真誠是指社會工作者在助人時,應當用心去感受當事人的內心世界,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弄清受助者的訴求。(2)同理心。同理心是指社會工作者要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包括情緒同感和角色同感,并將自己的理解傳達給當事人,以獲得受助者的信任。(3)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指社會工作者持接納且非評判的態度,無條件接受當事人的任何情感,尊重受助者,使當事人感受到充分的支持與鼓勵。
實施人本中心理念的依據在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依照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人類的需求被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 在扶貧工作中,農村貧困戶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需要,其還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如社會的尊重以及貧困戶的自我認同等。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將農村貧困戶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注重分析貧困戶需要的實現,運用多種專業助人方法,以人為中心并遵循接納、非評判、保密、自決等專業的社會工作價值觀為服務對象提供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動員內部資源爭取外部協助,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問題,改善社會關系,培養貧困戶的自我意識,幫助構建社會支持網絡,以更好地解決困境,促進貧困戶的發展,提高農村福利水平。
社會工作者在人本中心理念的指導下,具體介入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為需要幫助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具有獨特的人文關懷氣息,能夠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盡可能的減少阻力,從而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一)個案工作介入實例
個案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遵循科學的價值觀,運用專業的助人方法,以個別化的方式為有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來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恢復自信。個案工作的常見技巧有個別化、同理心、鼓勵、接納非評判、自決和保密。
張某,女,66歲,因病一直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由老伴照顧。張某得知要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后便有些悶悶不樂。經過詢問后,社工了解到張某以前是個很勤勞很好勝的人,而現在卻因病纏身連生活都不能自理,強烈的自尊心更是不允許她麻煩家里人帶著腿腳不方便的自己搬進新家。
社工在農村社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一齊為張某提供情緒疏導服務,說服其搬遷。社工分析到張某目前存在以下問題:(1)生理問題。張某因病臥床,生活無法自理。(2)心理問題。強烈的自尊心給張某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和情緒上的抗拒,兒女的疏于照顧使張某感到孤獨。(3)家庭問題。張某平時和老伴住在一起,兒女在外工作不能經常回家,和兒女缺少交流。(4)社會問題。社會在為包括其在內的殘疾人提供的服務中偏重于提供物質保障,忽視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針對上述情況,社工制定了下列介入計劃:(1)申請義工或志愿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張某提供探訪、陪聊、陪散步、陪診等服務,增強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而減輕其孤獨感及身體上的原因帶來的困難。(2)聯系張某的兒女并說明張某的現狀,鼓勵他們有空就常回家看看,給予自己的父母親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從而使張某保持愉快心情,重新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進而答應搬進安置點。(3)和張某的老友們聯系,主動找到他們并請他們來看望張某,幫助豐富張某的精神生活,請她們減輕張某的心理負擔,不再有更多的心理包袱。(4)根據老年個案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輔導方法,對張某開展服務。第一,接納原則。從觀念上接納并發自內心地去尊敬老人張某,通過悉心的幫助去改善張某的生存環境,提高張某及家人的生活質量。第二,尊重和信任原則。從各個角度去了解張某內心的真實感受,并及時地做出積極回應,營造出一個讓張某放心信任社工的氛圍,使社工能對張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第三,專注傾聽的原則。社工要有耐心認真傾聽張某的問題,不隨意打斷張某說話,使輔導得以繼續下去。第四,鼓勵原則。除了保持耐心以外,還需多鼓勵張某,對于她取得的任何一點小小改變都應及時地給予表揚,以促進張某自信心的建立。第五,自決原則。讓張某參與決定的過程,使張某在實施決定的過程中更具積極性。第六,個別化原則。社會其他群體總是很容易按照刻板印象去理解老年殘疾人。然而真實情況是每個老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他們自身的個性和特點,社會工作者不能用某個固定的模式去猜測他們的想法。
社工在介入過程中始終以人本中心理念為指導,秉承著非評判原則,鼓勵并幫助張某提高自我恢復能力,幫助張某分析搬進臨時安置點的優缺點,并為張某爭取政府的殘疾人特殊政策扶持。在社工的積極鏈接下,該地相關部門領導將張某暫時安置到公租房居住,直到搬進新家為止,并親自找到張某一家說明具體情況,希望張某理解與支持政府的工作。最終張某在社工及家人的開導下,終于卸下心理負擔,主動找到領導表達了之前對政府工作不支持的歉意,并和老伴商量搬進新址的具體事情。
(二)社區工作介入實例
社區工作,以社區居民為案主,通過組織和發動社區居民參與集體行動,確定社區的問題與需求,動員社區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培養自助、互助及自決精神,加強社區的凝聚力,培養社區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發掘并培養社區的領導人才,以提高社區的社會福利水平,促進社區的進步。
B縣P村是一個老的村莊,腹地廣闊,人口密度高,戶主之間彼此相互熟悉,因此社工決定采取地區發展模式來開展社區工作,以增強農村貧困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加強農村社區的凝聚力,讓貧困戶體會到社區的溫暖,全方位調動社區貧困戶的積極性,讓更多的人在社區參與中得到快樂和經驗,提升貧困戶在思維和體能等各方面的能力,培養村民自助、互助及自決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社工召集了15名社區居民,邀請他們共同組建發展小組,從該村實際情況出發為P村日后的發展發揮聰明才智建言獻策,并在小組成員中間挑選社區領袖來促進小組更加高效的運行。在召開8次小組會議后,社工與社區居民共同制定了以下方略:一是龍頭帶動。發揮P村扶貧龍頭企業的市場主體引領作用,帶動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改變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促進貧困農戶增收,使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觀念的貧困人口改善認識偏差,提高致富能力。二是能人帶動。P村群眾對身邊的能人認可度高,因此充分利用致富能人等身邊榜樣的力量,積極培育和引導一批社區領袖骨干分子,依托P村優勢資源和主導產業,組建專業合作社,將貧困人群聯合起來,實現P村整體脫貧。三是公益帶動。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開展“就業援助月”“返鄉行動”“春風行動”等形式提供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就近就業,對易地搬遷后形成的社區、小區,設立的福利院、綜合服務社,需要設立公益事業崗位的,優先考慮貧困人口,使之實現穩定脫貧。
注釋:
藍都云.貧困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存在困難及對策——以忻城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踐為例[J].農民致富之友,2016(9):42-43.
孫飛飛.“人本中心模式”應用于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初探[J].科教文匯,2013(258):181-184.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許金聲,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8-29.
張姝.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甘肅城市社區社會工作方法的應用[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89):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