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分析農民的經濟收入、居住環境、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客觀因素以及農民對自己生活的主觀感受來具體了解目前農民的幸福感狀況。從而進一步分析農民所面臨的問題,找出提升農民幸福感的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 鄉村振興 農民幸福感 社會學
基金項目:西華師范大學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幸福感研究”(項目編號cxcy2018107)。
作者簡介:張學瑞,西華師范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鄉村振興與農民問題。
中圖分類號: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71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過對陜西省子洲縣眠虎溝村農民的居住環境、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及經濟發展等影響農民幸福感的因素的調查,研究農民目前幸福感的狀況,尋求增強農民幸福感的路徑。
2019年8月12日-16日,對子洲縣眠虎溝的農民進行隨機調查和訪談,了解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的幸福感。
(一)農民的基本情況
子洲縣眠虎溝的農民男女比例適均,但年齡分布呈現較大的不平衡,老齡化的現象較為明顯。農民整體的受教育水平程度低,僅有7.75%的人是高中或中專。在婚姻方面,已婚占比為82.17%,喪偶比例為4.65%。健康狀況方面,有69.77%的人表示自己的身體較好或很好。在工作時長方面,約有半數的一天工作八小時以上。除此之外,農民對鄉村最新戰略十分了解和基本了解的人數占20.93%,大多數人對鄉村振興戰略表示不太了解,甚至很不了解。被調查的農民中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機會和實惠的人占47.29%。
整體上看,眠虎溝村在近幾年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引水上山、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基礎設施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因此農民的幸福感也隨之提升。
(二)影響農民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影響農民幸福感的客觀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調查主要通過農民對居住環境、社會保障、友鄰關系、醫療衛生、社會治安及經濟發展這五個方面來了解農民的幸福感現狀。
在居住環境方面,大多數農民表示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感到滿意,僅有3.1%的農民對自己當前的居住環境表示不滿意。在社會保障方面,有85.27%的農民表示滿意,其中24.03%的農民表示非常滿意。在友鄰關系方面,社會治安及經濟發展方面,大多數的農民表示滿意,鮮有人覺得不滿意。在醫療方面,雖超過半數人表示滿意,但是其不滿意的比例較其他幾個方面較高,達到了12.4%。從整體上看,被調查農民的幸福感呈現較高水平。
(三)影響農民幸福感的主觀因素
“幸福是通過德行和某種學習或訓練而獲得的”,這說明農民幸福感具有主觀性。在對農民幸福感的主觀調查中,被調查者大多數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極少的農民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不太幸福,甚至非常不幸福。超過一半以上的農民認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更好,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也有1.55%的農民表示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沒有多大的期許,對未來更加美好生活持不相信的態度。
根據對問卷的分析,眠虎溝村的農民的幸福感較高,農民的幸福感不僅是由農民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同時也在較高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狀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是主體,要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必須在看到成效的同時進一步發現農民提升幸福感所面臨的困難。
(一)經濟收入較低
子洲縣眠虎溝村位于黃土高坡,當地農民主要依賴黃土地生活,由于地形千溝萬壑,氣候干燥,所以當地農業生產基本上保留著傳統的種植方式,沒有實現現代化生產。隨著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下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當地農民憑借傳統的農業生產幾乎無法帶來收入,完全以務農為生的農民收入微薄。根據調查統計數據,在被調查的農民當中,有29.46%的農民表示其一年的收入不足開銷,有44.96%的農民表示其家庭的收入剛好足夠維持生計。
(二)年齡分布不平衡
長期居住在眠虎溝村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30歲到50歲之間的中年,基本上沒有完全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數出去務工。30歲以下的青年和兒童,大多數跟隨父母外出讀書,因此,眠虎溝村人口流失嚴重,村里的農民年齡分布不均衡,空巢老人現象日益突出。
(三)文化程度低
在文化程度方面,在被調查者中,超過了半數以上的農民屬于文盲和小學。大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文化知識水平低,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權利義務意識弱。通過“對鄉村振興了解情況”這一問題的調查,其中有79.07%的被調查農民表示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而僅僅有2.33%的人表示十分了解。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擔任村干部的人較未曾擔任過村干部的人來說,其文化程度較高,且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遠遠高于后者,認為鄉村振興所帶來的機會與實惠很多,而對其他未曾當過村干部的人中有52.71%認為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機會與實惠是很有限的,甚至完全沒有注意到。
(一)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經濟發展是基礎,到2020年要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核心是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貧困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人們要面對的最重要、最艱難、最復雜的社會任務。經調查發現,子洲縣眠虎溝村的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整體較低,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幸福感。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民的幸福感,首先必須提高農民的收入,只有農民不再為生活所累,才能真正考慮是否生活的幸福。
(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農村的醫療衛生狀況關系著農民的身心健康,新農合在農村的全面實施,一方面為農民提供了更好的醫療保障,而另一方面,農民個人激費標準高達180元左右,致使眾多農民對此滿意度明顯較低。調查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醫療互助共濟以大病為主,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農民身體較好,所以很少享受到新農合所帶來的益處。其二,當地醫療衛生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缺少專業的醫生,醫療設備不健全,倘若有人身患大病,以當地現有的醫療水平,很多患者得不到應有的救助,反而不得不拖累父母和兒女外出求醫。且由于沒有在患者所在地接受醫治,所以通過新農合補助的醫療費用寥寥無幾。因此,在醫療衛生方面,當地農民對呈現出了較低的滿意度。想要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就必須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農民不因病而致貧,患有所醫。
(三)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能力
我國農村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農民是鄉村治理的主體,經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是文盲和小學,農民各方面的能力因教育水平低而受到制約。農民的綜合素質能力低,致使農民不能更好的維護自身利益,政治參與能力弱。在調查中發現,當地農民對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滿意度是遞減的。絕大多數的農民認為中央對農村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政策從中央到地方的實施過程中,通過自上而下層層的傳達落實之后,百姓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基層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筆者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感受是農民對于問卷的敏感度,尤其是對于涉及到政府政策方面的問題,大多農民持中性或較消極的態度。多數農民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當地的民主管理,對于農村中的一些重大項目或者決策,他們只是被告知服從。農民參與民主管理是其政治參與的重要體現,由于政治參與水平低從而導致農民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這也是制約當地農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農民的綜合素質較低,權利意識、民主參與意識等的缺乏。
(四)改善農村農民的年齡結構
農民的幸福感雖然受眾多的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農民的主觀感受是至關重要的。大多數農民表示自己的幸福感主要來源于家庭,家庭成員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比任何東西都重要。而現實中大部分年輕人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以及自己事業的發展的問題,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外面發展。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其幸福感明顯低于其他人。因此亟需改善農村農民的年齡結構,通過完善農村的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條件,較多的留住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以及農民工問題,從而提升農民的幸福感。
(五)拓寬服務農民的渠道
就目前的狀況而言,農民的服務渠道較為狹窄,難以滿足農民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采取各種措施拓寬農民的服務渠道,首先,要增強為農民服務的意識,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民問題,把為農民服務的問題,放在振興鄉村的高度來認識。其次,要通過政府 、社會、農民自身等多種渠道為農民服務。特別是,對農民服務要抓住關鍵問題,比如,農民的生產、生活、教育需求、各種資格考試,為農民生產的產品找銷路,為農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增強自己為自己服務的能力。
綜上所述,農民的幸福感是農民對自己生產、生活狀況的一種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既涉及到農民的基本生存問題,也涉及到農民的發展問題。因此,要提高農民的幸福感,一方面要增強農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特別是,要提高農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尤其是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解度;另一方面,要切實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多方面的生存條件,為增強農民的幸福感提高打下扎實的物資、技術和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佳.中共中央政治局: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J].中國老區建設,2018(7).
[2]鄉村振興 決勝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專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J].吉林農業,2017(12).
[3]尤亮,霍學喜,杜文超.絕對收入、社會比較與農民主觀幸福感——基于陜西兩個整村農戶的實證考察[J].農業技術經濟,2018(4).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伸白,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