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司法實踐中,另起犯意與犯意轉化之間關于行為人的犯意個數、犯罪終止形態以及罪數等問題都有極大的爭議性。在個別實際案例中,認定行為人犯意以及行為的個數將直接影響到行為人的量刑情況。如何對該類案件進行準確定性,司法實踐中的處理不盡相同。本文試通過分析在犯罪不同的階段以及侵害同質與不同質的法益試圖來解決實踐中遇見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 另起犯意 犯意轉化 轉化犯 法律擬制
作者簡介:謝禛,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104
犯意轉化在不同的犯罪階段存在以下兩種情形:
(一)在犯罪預備階段的犯意轉化
犯罪預備階段的此犯意在實行階段轉化為彼犯意,即行為人以此犯意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卻以彼犯意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行為構成實質的一罪,通常以實行階段實施的犯罪論處。
例如:如甲事先準備了砍刀,準備殺死自己的仇人乙,但在去乙家的路上,改變犯意,認為將其打傷就可以了;或者相反,甲本意想打傷乙,但是在去乙家里的路上,改變犯意,意圖將乙殺死。為了下文論述的方便,筆者將行為人犯意轉化之前的犯罪行為稱為“前罪”,將犯意轉化之后的犯罪行為稱為“后罪”。對于以上兩種情況,學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應當以后罪的完成形態吸收前罪的犯罪預備形態,最終以實行階段實施的犯罪既遂定罪處罰。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以重罪吸收輕罪,在上述的兩個案例中,無論哪種情況都應當以故意殺人行為吸收故意傷害行為,按照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或者中止進行處罰。第三種觀點,應當按照前罪的犯罪預備與后罪的犯罪既遂進行數罪并罰。
筆者認為,在上述的兩個案例中,應當采用實行階段行為吸收預備階段行為的方法,如上述的第一個案例,就應當以故意傷害罪論處,第二個案例則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原因在于:前行為僅在預備階段還未進行實行階段,因客觀情況或者行為人主觀心態轉化之后,在犯罪實行階段僅實行了一個行為。行為人轉化后犯意支配下的行為也是無縫接續了先前的預備行為。故應當按照后罪的既遂做一罪處理。
(二)在犯罪實行過程中的犯意轉化
行為人在犯罪著手之后,改變了犯罪預備的犯意。對于該情形,原則上遵循這樣的思路:犯意升高者,從新犯意(即以變更后的犯意為準);犯意降低者,從舊犯意(即以變更前的犯意為準)。例如:案例一,甲男在大街上看見乙女,原先的主觀心態是想讓乙女給自己口交,但在實施猥褻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犯意,繼而實施了一個強奸的行為;案例二,甲男在大街上看見乙女,本意實施強奸行為,但是在準備實施的時候,乙謊稱自己患有艾滋病。后甲男便讓乙女給自己口交,在口交行為結束后,乙女離開案發現場。案例三,甲男在大街上看見乙女,本意實施強奸行為,但是在準備實施的時候,乙謊稱自己正在經期期間。后甲男便讓乙女給自己口交,在口交行為結束后,乙女離開案發現場。筆者為論述方便,認為強制猥褻行為是系低犯意,強奸行為系高犯意。
在上述的案例一中,甲在犯罪實行過程中由強制猥褻的故意轉化為強奸的故意,屬于犯意升高者,從新犯意——即以強奸罪既遂論處;而對于案例二,甲在犯罪實行過程中由強奸的故意轉化為強制猥褻的故意,屬于犯意降低者,從舊犯意——即以強奸罪(未遂)論處。在案例三中,甲也在實行犯罪過程中由強奸故意轉化為強制猥褻的故意,仍屬于犯意降低者,從舊犯意——但應以強奸罪(中止)論處。雖然案例二與案例三均屬于犯意降低者,從舊意。但是區別在于:案例二中,甲男在知道乙女患有艾滋病后,按照一般認知,甲男從主觀上已經不可能和其發生性關系,所以甲男的行為屬于欲達目的而不能,因而是犯罪未遂;案例三中,乙女雖然稱自己處于經期期間,但是經期并不妨礙雙方性關系的發生,因而是甲男主動放棄了實施強奸行為,故應當認定為犯罪中止。
需要注意的是,犯意降低者從舊意這一情況,在司法實踐中認定難度較大,原因在于:認定行為人犯意降低必須要嫌疑人承認自己之前具有高犯意或有其他相關的證據作為依托,而在司法實踐中證據很難達到這一程度。例如:在認定故意殺人的案件中,行為人一般不會承認自己在之前就有故意殺人的主觀心態。因此將很難認定其行為屬于故意殺人的形態為中止,在無其他的情況下,只能根據行為人的陳述認定其構成故意傷害罪。
綜上分析,在行為人犯意轉化的情況下,因轉化的時間點不一致,如犯意是在預備階段轉化,則行為人僅構成實行行為一罪的既遂。而犯意是在實行階段轉化,則行為人構成重罪的既遂、未遂或中止的形態。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犯意的轉化時間點不一致,處理原則也會存在有不同情況。在行為人實施犯罪的過程中,前行為沒有完成形態的情況下,針對同一犯罪對象,侵害同種法益的前提下,僅存在犯意轉化的情況,不存在另起犯意的情節。
另起犯意在不同的犯罪階段存在兩種情形:
(一)在犯罪預備階段的另起犯意
在犯罪預備階段,針對不同質法益實施的犯罪行為。例如:甲男事先準備了搶劫銀行的工具,準備實施搶劫銀行的行為,但是在去銀行的路上,看見乙女花容月貌,遂起歹意,產生了強奸的想法,在強奸行為實施完成后,逃離了現場,之后也沒有實施搶劫的行為。在上述的案例中,筆者認為應當按照搶劫罪的犯罪預備與強奸罪既遂數罪并罰。
上述案例不能按照預備階段犯意轉化中的實行行為吸收預備行為處理。原因在于:行為人在預備階段的準備工具的行為是為了實施了搶劫行為。該行為與之后的強奸行為不屬于同質法益,無法被實行階段的后罪吸收,因此應當按照數罪并罰的原則處理。
(二)在實行犯罪過程中的另起犯意
在犯罪的實行階段,針對同一犯罪對象實施的不同種類的犯罪行為屬于另起犯意的行為。例如:案例一,甲事先準備了工具,準備在半夜大街上攔路實施搶劫行為。后甲在對路人乙進行搶劫的時候,發現乙花容月貌,遂起歹意,產生了強奸的想法,在強奸行為實施完成后,逃離了現場。案例二,甲深夜埋伏在路邊意圖強奸路過的婦女乙,待乙騎車路過時,甲以強奸的犯罪故意使用暴力制服了乙,準備實施強奸時發現乙長得一點也不漂亮,甲失望之際便另起犯意對乙實施了搶劫行為。
在上述的兩個案例中,均屬于在犯罪著手之后,針對同一犯罪對象實施的不同質的犯罪行為。屬于另起犯意的行為,甲的行為構成搶劫罪以及強奸罪,應當按照數罪并罰處理。原因在于:甲的搶劫行為已經進入到了實行的階段,不屬于預備階段,因而不能被實行行為所吸收。對搶劫的行為應當進行評價,而后甲又實施了一個不屬于同種罪名的強奸行為,由于甲的搶劫故意與搶劫行為是在強奸行為中止之后產生的,也應當對該行為進行評價。行為人實施了兩個不同種行為,分別侵害了兩種不同的法益,故應當按照行為人觸犯的兩罪進行并罰。
另外,在犯罪實行階段,針對不同對象實施的侵犯同種行為也應當認定為另起犯意,做數罪并罰處理。
例如:甲因故與乙發生矛盾,事先準備了一把菜刀,后在將乙砍了三四刀的時候,看見了自己的另一個仇人丙,后甲扔了菜刀,拳打腳踢把丙打成了重傷。乙在甲毆打丙的途中,逃離了案發現場。在該案當中,甲的行為應當構成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并且應當數罪并罰。該情形屬于針對不同犯罪對象實施的同一犯罪類型并且是在前行為未有完成形態下的行為,對象不一樣有且只有成立另起犯意。
筆者認為在上述關于犯意轉化及另起犯意的理論支撐下,行為人在實施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的行為時,只要是在當場的情況下,就應當按照搶劫罪進行處罰。理由如下:盜竊罪與搶劫罪的區別其中一點在于是否使對財物持有人使用了暴力。但是根據犯罪形態的完結情況會存在不同的處理。
司法實踐中,行為人在實施盜竊行為的過程中或實施完畢后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情形,盜竊行為實施完畢后,行為人出于滅口、報復等其他動機傷害、殺害被害人。第二種情形,在實施盜竊行為的過程中,由于他人發現或誤以為盜竊行為被發現等意志以外的因素出現,行為人為排除障礙而當場使用暴力。第三種情形,在盜竊行為實施完畢后并且取得被害人財物后,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
針對第一種情形,由于盜竊行為已經實施完畢,犯罪心態已經終結。而后另起一個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犯意。即在兩個犯意支配下實施的兩個行為,應以盜竊罪與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數罪并罰。第二種情況,筆者認為也應當構成搶劫罪。該情況仍不在法律擬制的情況下探討,僅從法學理論上進行分析,對于行為人而言,其在實施盜竊過程中被他人發現,屬于意志以外的因素,盜竊行為不可能達到既遂狀態,而后行為人為了壓制被害人的反抗轉而對其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從而達到強行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應當屬于犯意轉化,行為人的犯罪行為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典型的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應當成立搶劫罪。對于第三種情況,筆者認為應當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搶劫罪。筆者探討該行為不在法律擬制中的轉化搶劫前提下進行研究。分析如下:從實施盜竊的整個犯罪階段來看,行為人在取得財物之后,是在逃跑的過程中使用暴力。筆者認為仍然屬于“當場”的范疇,此時被害人并未喪失對物的占有,如果是在屋內取得財物后對被害人使用暴力,此時的被盜(被搶)物品仍然在屋內,被害人并未失去財物。因此盜竊行為不可能達到既遂狀態。行為人隨后實際上使用的是搶劫的手段,使被害人脫離了對財物的占有。同樣,如果行為人盜竊了財物之后離開了被害人居住的房屋,而后被害人一直有追趕行為人的行為。而后行為人在該過程中,具有毆打被害人的行為。筆者認為在該種情況下,即使被盜財物離開了封閉場所,因被害人一直追逐行為人,從主觀上并未放棄對物的占有。這種情況應當屬于“觀念上的占有”,此時,應當是行為人和被害人共同占有被盜物品。而后也是因為行為人實施的暴力行為,使被害人對被盜物品脫離了占有,本質上與第二種情況相同,也應當屬于犯意轉化,是由一個盜竊的犯意向搶劫的犯意的轉化,因而屬于低犯意向高犯意轉化。行為人誤以為自己取得了物的占有,但是實際上被害人在觀念上仍然占有被盜物品。因而也應當按照犯意轉化的原則。犯意升高者從新意的原則,按照搶劫罪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