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量不斷加大,建筑行業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且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是在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如建筑施工單位違反固定招標,違規壓價,承包商違法分包等,由此引發的大量有關合同效益的問題難以解決,也對建筑施工過程產生一定影響。本文將就如何進行建筑施工合同效力認定及相關問題解決辦法進行詳細論述,旨在為相關單位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提供建議。
關鍵詞 建筑工程 施工合同 效力認定 研究方向
作者簡介:周立強,貴州聽君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107
我國《合同法》規定:建筑工程合同是承包商進行工程建設實施、發包人支付工程價款的合同。而在實際的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出現承包商違法分包、違法施工現象,對工程建筑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本文將對幾類施工合同無效情形進行解析并結合相關規定和法律對施工合同無效力部分做出解讀,同時提出幾種改進手段。
(一)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概念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指在建筑工程中,承包商進行建筑施工及相關工作,發包商進行支付工程款項的合同,與此同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也作為工程質量、施工進度和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據,能夠完整的反應建筑施工整個過程的相關信息。
(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主要特征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作為建筑施工的重要保障,能夠有效保證建筑承包商及發包商的合法權益,在實際的建筑工程中,施工合同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施工合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為保證建筑工程主體資格通過審查,建筑公司及相關企業需要具備相關資格,且需要在其能力范圍內承接工程,同時要求工程發包商及承包商需要具有極強的履行合同能力,以此來保障雙方權益;其次,合同所涉及的法律關系較為復雜,其中規定了各方的權益及義務,落實了相關責任,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及解決辦法;另外,施工合同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合同處所涉及的各方以外,背后還涉及到社會眾多方面的利益,如果合同出現差錯,將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施工合同主體資格要件
1.發包人的主體資格。對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發包人涉及到的主體資格一般是指個人合伙或自然人能否能夠成為發包人,上述內容在我國的《建筑法》和《合同法》中并未給予明確的規定。然而在《建筑法》《合同法》中涉及到“建設單位”的概念,這樣一來發包人就是經過批準后才開始工程項目建設的組織或法人。通過對實務進行調查和研究發現,個人合伙自建或自然人的建筑物不管屬于哪一類用途,均不可以納入到建設工程的范疇,符合《合同法》中承攬合同的規定,但是不受《建筑法》調整。因此,建設工程的發包人更多的是指法人組織及非法人組織,而此時的個人合伙或自然人不可以作為發包人主體。
2.承包人的主體資格。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效力認定過程中,最為關鍵的要素是指承包人是否具備法律規定的締約能力,尤其是承包人的資質條件。對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承包人屬于直接生產者,其建筑質量的好壞會和人民群眾的安全、社會的穩定息息相關,這樣一來就對承包人的資質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并制定了一套系統、完善的資質等級行政許可制度。作為承包人而言,其主體資格應該滿足下述兩個方面的條件:(1)承包人要求擁有獨立的法人資格。雖然現有法律法規并未明確規定承包人需要擁有法人資格,但是《建筑法》中出于建設工程質量要求高、專業技術強、周期長、投資大等特點,加之自然人或社會組織缺乏承擔工程建設的能力,此時就要求承包人具備獨立法人資格,這樣一來一般的自然人或社會組織就無法成為承包人;(2)承包人要求具備相匹配的等級資質。在建設工程施工過程中,資質等級是承包人自身實力和建設工程專業技術的綜合體現,為了確保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我國對承包人制定了一套系統、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而且在《建筑法》中也對承包人的資質等級給予了明確的規定,承包人所承包的建設工程需要與自身的資質等級相匹配。在《建筑法》對承包人的等級資質給予了強制性的規定,如果不具備相匹配的資質等級,將無法承攬建設工程,也不符合承包人的主體資格,這樣所簽署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由于違反《建筑法》的相關規定而被認定為無效。
(二)施工合同意思表示要件
在我國《合同法》《民法總則》中,認定合同有效的要件是需要將意思表示真實。從民法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意思表示真實涉及到意思表示一致和意思自由兩個方面的含義。意思表示一致一般是指當事人內心的意思與表達出來的意思是一致的。而意思自由一般是指當事人的意思形成并未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預,通常是在自由的狀態下形成的。通常情況下,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現象表現為誤解、欺詐、虛假表示、乘人之危、脅迫等。在進行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很少出現趁人之危、脅迫及重大誤解等現象,而顯失公平與欺詐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下面對其進行分析。
(1)顯失公平。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顯失公平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市場競爭環境越發激烈,發包人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選擇借助其賣方市場的競爭優勢來縮短工期、壓低承包人的工程造價,甚至有些發包人還會要求承包人直接墊資施工。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有些建筑施工單位不得不被迫接受發包人的要求,甚至有些單位會選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來接受合同條款,在這種情況下簽訂的施工合同是有失公平、公正的,而且無法真正表達承包人的真實意思。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工程款偏低并不屬于顯示公平的范疇,而如果工程價款極度低于成本,導致承包人不能正常履行合同時,才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的范疇。(2)欺詐。我國現有的建筑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欺詐現象頻發,最常見的是:施工方虛報業績材料、偽造資質等級證書,使其能夠承擔高于自身資質的建筑項目。實際上,建設單位虛構工程項目的土地使用權、立項等信息,將會導致施工單位作出錯誤的判斷,進而誘發欺詐現象。
(三)施工合同內容的合法性要件
這里所提及到的合同內容的合法性一般是指合同內容嚴禁與現有行政法規及法律規定發生沖突,嚴禁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其中行政法規、法律并非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而是指國務院制定并頒發的行政法規,屬于強制性規定的范疇。社會公共利益一般是指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秩序、道德風尚等。
(四)施工合同的程序要件
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工程質量是否達標尤為重要,為了確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進度和質量,則需要法律對施工合同的程序要件給予系統、全面的規定。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程序要件是生效要件,如果其與現有法律規定相背離,以及所簽訂的施工合同不符合程序要件時,均可以認定為無效合同。在我國現有法律中,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程序如下:(1)只有經過招標投標的施工合同才是合同的有效要件。在《招標投標法》中明確規定,如果想要進行招標投標的項目,未按照要去開展招投標程序,其所簽訂的合同被認定為無效合同;(2)對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需要根據相關文件來簽署施工合同,而且在《合同法》中規定: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合同要按照國家政府部門通過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投資計劃進行簽訂,否則屬于無效合同。
(一)違法施工與施工合同效力認定
在工程施工建設階段,可能會由于某些資格未獲得或是施工出現問題導致工程建筑施工被定義為違法施工。違法施工具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況:某些工程在進行建設施工或土地進行開發時,開發商未取得相關部門的許可或是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工程規劃許可或土地使用許可,此時,對于承包商及發包商所簽訂的施工合同在合法性上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從土地審批到建筑開始施工需要經過眾多程序,也會面臨多重審核,只有在取得前面的許可之后才能進行下一環節的內容,而在初始階段,土地使用許可等無法獲得,也就導致余下審批無法通過,最后施工是處于非法施工狀態的,因而所簽訂的合同也是無效的,不受法律保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施工合同是發包商及承包商的責任約定,與項目本身是否違法并無直接關聯,在項目確立時,雙方僅需按照合同內規定落實相關責任義務,而簽訂合同時僅需確認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即可。無論是哪種觀點,當存在上述狀況時,法律部門都應當按照參與合同的各方的過錯程度進行處罰。
(二)施工合同內容中價格條款效力認定
施工合同內容中價格條款主要涉及到工程結算內容,而根據相關法律及規定,如果在工程施工結束之后,發包商已收到竣工結算文件卻在約定時期之內不給予答復的,需要考慮一下情況來確定竣工結算效力:按照合同規定,發包商收到結算文件未在約定期限內給予答復,則可視為認可結算文件內容。如若承包商未按照規定計算工程款,發包商未給予回復的,承包商可要求發包商按結算報告進行款項結算。對此,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履行合同的特殊性,雙方應當在約定期限之內進行款項商議結算,有異議時應當及時提出并解決否則應當視為認可結算文件而無異議,且雙方已默認放棄提出異議的權利,此時認定價格條款有效。
(三)施工合同簽訂與招投標關系的效力認定
根據我國《建筑法》《招標投標法》等法律及相關文件規定,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的,應依法進行公開招標來確定施工企業及單位,按照法律要求,在招標之前發包商不得另與施工方進行關系到工程建設方面內容的談判協商,在招標過后不得再更改招標內容。另外,在出現下列狀況時需要考慮施工合同的實際效力:施工前發包商已與承包商達成口頭協議的,提前簽訂合同的,簽約后又補充協議內容的。對此,雖然雙方在招標前已達成協議,但在后續招標過程中,承包商為利用非法手段獲取中標資格的,應當認為其有效,但雙方需要補充協議以重新獲取合同效力;在中標后雙方已達成協議時,如若雙方又在原有合同的基礎上補充新的條款,在未違反合同精神,未損害雙方實際利益或是應雙方共同要求的情況之下,應當認為該補充協議合法有效。
總的來說,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合同作為記載各方權利及義務的書面憑證,在諸多方面都對各方起到規范作用。建筑施工合同是具有法律效益、受法律保護的,但當合同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而歸于無效時,如何對后續工程價款、施工工期、工程質量等主要因素進行處理應對仍然是空白領域需要去填補。針對目前這一現象,需要司法工作者結合工作經驗,對無效情節做出細致劃分,并根據以往經驗和實際情況進行公正處理,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法律填補空白。
參考文獻:
[1]劉超.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效力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30):226-227.
[2]吳佳倫.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主體資質問題的法律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5):730.
[3]戰睿凝.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情形及其法律后果研究[J].魅力中國,2017(24):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