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超
摘要:多維度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是2l世紀以來學者們十分關注的課題,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學者們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手段的研究,從政府手段和市場手段兩個維度,按照文獻發展脈絡和邏輯關系,闡述了文獻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結論。最后,在總結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指出這一領域未來可能要關注的幾個問題和重點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技術創新;直接補貼;金融發展;企業R&D投入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9-0027-03
一、引言
早期,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開始對創新理念有萌芽式的闡述,隨著對經濟學認識的加深和探索,Schumpeter(1942)被譽為現代創新研究的奠基人,他在19世紀20-30年代最早對創新理念做出了系統的研究。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Romer,1990),科技的研究與開發是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的主要手段,由于技術和知識具有溢出效應的特性,這使得企業并不能獲取研發成果的全部收益,這不可避免的引發了市場失靈的問題,政府干預是解決這一外部性問題的關鍵途徑,而政府激勵科研創新的補貼政策主要為直接補貼與間接補貼,姚秀娟(2011)提出直接補貼是指政府通過科技計劃、財政撥款等途徑對單位技術創新的直接激勵措施。間接補貼的方式以稅收優惠為主,但是不同的稅收優惠方式產生的效果有較大差異,吳秀波(2003)對稅收優惠的措施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主要分為優惠稅率、R&D投資稅收抵免與扣降、加速折舊三種措施。
政府的直接補貼已經成為部分企業創新投入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隨著政府對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政府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補貼數額呈現出了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使得近年來我國企業的研發水平有了質的提高。衡量技術創新水平的各項指標都有了不小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專利授權量顯著增加。但是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的整體技術水平仍不能位于世界前列,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政府補貼資金的效率還有待提高。但是政府干預并不是激發企業主動積極性的最佳方法,除了政府干預還有市場調節,常見的市場調節主要為金融發展和風險投資,這幾年來對于市場調節、對于科研創新促進的效果很受關注。
二、政府干預手段
(一)直接補貼及其影響
對于財政補貼對企業研發創新的激勵作用依然存在爭議。通過對1993-2000年上海市32個行業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財政補貼能夠促進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支出投入的增加,也就是說財政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刺激作用,并且政府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作用(朱平芳,2003),眾多學者經過各種實證分析研究,也驗證了財政補貼對科研投入的積極影響。但是安同良(2009)指出,在逆向選擇和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政府直接資助企業創新的政策效果不佳。
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直接補貼在技術創新不同階段的效果顯著不同。余英(2018)將技術創新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技術研發階段和技術成果階段,這個辦法有利于更加細化財政補貼對技術創新的作用。通過實證分析,分析出財政補貼在技術研發階段有顯著促進效果,但是在技術成果轉化階段的影響不顯著。這些研究指導了后來的學者開始對財政補貼的異質性進行研究。根據2010年國務院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第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七大類,對產業的分類有助于分析不同激勵政策對R&D投入的異同性,張宗益,陳龍(2013)對企業數據按這七個行業進行分類,并且對直接補貼數額滯后一期處理,將研發投入分別對當期直接補貼和滯后一期的直接補貼進行回歸,由此得出直接補貼存在滯后性,并且不同產業中當期直接補貼和滯后一期直接補貼的影響程度均不同。其中直接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并且遠遠超過了直接補貼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但是有的行業直接補貼甚至會帶來負效應。這和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程度有很大關系,這反映了針對不同產業的特點,優化政府補貼方式的重要性。
在我國的政府直接補貼中,主要形式是直接的資金補助,那么尋租就會是抑制補貼效果的重要因素。余英(2018)還指出由于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從而企業可以通過制造虛假信息謀取政府財政補貼。致使政府的財政補貼政策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受到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影響。尋租的出現大大降低政府資金投入的作用效果,真正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數額減少,造成研發資金的浪費,無法產出高質量的專利成果,因而不能轉化為市場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的補貼形式不能僅僅局限于資金補貼,可以多頭并施,尋求更多有效的激勵手段。
(二)間接補貼及其影響
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是促進企業科研投人的兩個最主要的政府手段,雖然以往學者主流的意見還是認為這兩者都能在促進企業科研投入起到正向的影響。但是這兩者的作用機制和特點是有所差異的。
首先,稅收優惠在市場干預、管理成本和靈活程度等方面要優于財政補貼,但財政補貼在公平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方面優于稅收優惠。其次,稅收優惠不僅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激勵效果更大,相比直接財政補貼而言,其對資源配置的扭曲效應更低。崔也光(2017)通過對不同地區的實證分析,發現政府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在不同地區的作用效果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中稅收優惠對研發強度在東部地區作用效果更加顯著,而在中、西部地區研發強度的促進效果更顯著的是政府直接補貼;珠三角地區研發強度的促進作用更顯著的是稅收優惠,而京津冀地區政府補貼對研發強度的促進效果更加顯著。
但是在財政補貼效果的研究中,學者們對補貼對象的分類科目至今仍然不能夠完美的貼合各項財政補貼政策的特殊性,總是有一些企業被匹配進不合適的政策圈中,這也是財政補貼效果沒有起到最大作用的重要原因。抓住了各類公司在技術創新中面臨阻礙的特殊性,這有助于在接下來的財政補貼研究中,對補貼對象進行更加針對性地分類,在今后對財政補貼問題的研究中,對財政補貼科目的分類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三、市場干預手段
政府干預并不是激發企業主動積極性的最佳方法,除了政府干預還有市場調節,常見的市場調節主要為金融發展和風險投資,這幾年來,市場調節對科研創新的促進效果很受關注。
稅收是影響企業R&D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絕非主導因素,主要因素是項目的盈利潛力、市場、基礎設施和政府政策環境,這就包括健全的會計制度、公平的市場競爭、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也就是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才是促進科研創新的關鍵因素。前文闡述了政府促進科研創新的手段,即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以往學者們對于市場對科研創新的促進作用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市場對于科研創新的促進就表現在金融發展,金融發展對科技創新的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效率。
引入風險投資不能直接促進政府財政補貼的投入,但是風險投資就像是科研創新的催化劑,風險投資的引入可以刺激企業創新意愿。激發企業創新的主動性,這有利于企業對政府財政補貼投入的高效吸收,在有限的科研投入基礎上,放大了創新產出,并且實證研究發現高持股比例、非國有背景以及高聲譽的風險投資機構在提高企業的創新產出質量更有成效。吳超鵬,吳世農,程靜雅,王璐(2012)研究表明風險投資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過度投資行為的減少。而且使得企業對外融資渠道得到拓展,由此可見政府發展風險投資的政策是富有成效的。
陳思,何文龍,張然(2017)研究表明風險投資的進入顯著促進了被投企業的創新,風險投資促進被投企業創新的通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風險投資幫助企業引入研發人才,擴大研發團隊;另一方面,風險投資為企業提供了行業經驗和行業資源,從而幫助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并且考察了風險投資的參與對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影響,指出投資期限長、經驗豐富以及聯合投資的風投機構在提升企業創新績效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從而啟示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外部助力。
四、結論
以上從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對促進企業科研創新的影響機制進行梳理和研究,政府方面包括政府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市場方面包括金融發展和風險投資,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這四個項目對企業的創新發展的影響機制都存在差異。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四個項目的影響是不同的。在中國渴求激發企業創新動力的經濟環境下,對這類課題已經有了不少深入的研究,但是依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被解決,接下來在關于促進企業科研創新的領域依然存在眾多方面可以去突破。
(一)細化補貼科目對技術創新促進效用
從微觀角度來看,以往的文獻中并未對政府補貼各具體科目的影響效果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尤其是間接補貼,細化對間接補貼各個科目效用的異質性研究,剖析補貼制度的內在作用機制,從而優化稅收制度,是放大間接補貼效應的重要突破口。此外,各補貼科目在企業不同生命周期下的作用機制也是需要解決的重要難題。
(二)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的協同性研究
從政府角度出發,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對科研創新的促進作用效應已經被眾多學者所研究,但是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對作用機制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經濟背景下、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以及在企業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時期,這兩個手段的作用效果都是不同的,接下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加深對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在不同條件下分配的比例進行研究,尋求在不同條件下最有效的政府補貼政策組合。
(三)從金融發展人手探究有利于促進科研投入的市場環境
從市場角度出發,金融發展和風險投資對企業科研創新的作用是主導性的,有利于提高企業科研投入的積極性。在當前中國的金融發展形勢下,如何切實營造有利于促進企業科研投入的金融環境是非常值得深入的一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