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
摘要:家校溝通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意義重大,通過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小學家校溝通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構建新時代家校共育長效機制和搭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家校溝通平臺兩種解決策略,從而實現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合力,促進教育的和諧發展,最終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家校溝通;策略;機制;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F812+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9-0043-02
一、引言
《禮記》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笨梢姡湃苏J為家庭是育人的搖籃,學校是教育的主體。家庭教育是新時代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學校教育及各項教學活動有著重要影響。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家庭教育已經不再是“孟母三遷”式的個體行為,而是黨和國家都關注和關心的社會效應,家校溝通正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橋梁。小學階段孩子身心發育不完全,家校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家校溝通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影響的一致性。”整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教育的和諧發展。這對于基礎教育的小學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有利于小學生責任心的養成;
第三,有利于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第四,有利于學校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三、家校溝通的現狀分析
小學階段的教育屬基礎教育,其目的應側重于孩子的成長與健康發展,因此家校溝通的目的也在于洞悉孩子心靈的呼喚。然而,《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家校溝通過多聚焦于孩子的成績。許多教育培訓機構一直在宣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一些官本位的家長覺得:學而優則仕;傳統思想觀念較重的家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家長們一味追求孩子們在學習上奔跑的速度,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穿過玉米地,卻未曾想過,孩子穿過玉米地時,身上留下的傷痕。所以,新時代教育的問題不是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的越位,家長過多地干預了孩子的教育,其根源在于家校溝通出現了問題。
(一)家長群的跑偏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家長群迅速崛起成了家校溝通的新寵,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誠然,這本該是家校溝通的重要平臺和橋梁,然而事情總有兩面性,這個新寵逐漸演化為有老師的家長群和沒有老師的家長群,有老師的家長群慢慢地變成了作業布置群及家長批改、檢查作業群,沒有老師的家長群變成了討論上什么輔導班、參加什么競賽的群,且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家校溝通不暢。2018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教基廳[2018]3號),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并依法追究有關學校、培訓機構和相關人員責任。然而,這個通知,鮮有家長知曉,仍然有大量的孩子參加校外輔導班及各類輔導競賽,家長樂此不疲,孩子疲于奔命。
(二)對減負的誤解
減負,似乎是一個偽命題。是給教師減負,還是給學生減負?或者說,學校減負,家長增負。表象上看,是給教師減負,一般來說,小學下午3:00~4:00就放學了,教師就下班了;而這個時間點,家長們都在努力地工作,孩子只能去校外輔導班,參加各類培訓,有文體方面的、有科普方面的、有競賽方面的。于家長而言,屬無奈之舉。為了改變這一尷尬局面,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課外學習、鍛煉、交流的氛圍,2017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一廳[2017]2號),要求各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做好課后服務工作,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提倡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免費輔導幫助。但孩子們仍然奔波于學校和輔導班,為何?因為家校溝通不暢。
四、新媒體環境下家校溝通的解決策略
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學生能夠快樂、健康成長成才,學校應當適應時代的發展,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環境、模式、資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協同發展,從而使得學校和家庭在教育教學方面形成合力,通過多維數據分析和系統研究,構建一個新時代家校溝通的長效育人機制。搭建一個由單一的靜態數據到多維動態數據的家校溝通平臺。
(一)構建新時代家校溝通的長效共育機制
《論語》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主張與他人的契合,但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己,我是否做到了,或者說,我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但凡家校溝通出現不暢時,責任大部分在于學校,畢竟,學校是教育的主體。為此,學校應以發展的眼光有層次地推進家校溝通工作,不斷完善家校溝通體制,構建新時代家校溝通的長效共育機制,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推進家長進課堂機制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70%以上的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困難是“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50%以上的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困難是“與家長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因此。在新形勢、新觀念的引導下,有必要讓家長走進小學課堂,體驗學校的教學方法,感受學校的教育理念,以期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標趨于一致。
2.倡導親子運動會機制
親子運動會可以有效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增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也能更好地使家長融入學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當中,更好地與學校溝通交流。調動家長與學校溝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可以使孩子在家長面前更好地展示自己,有效地增強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和健康意識,有效幫助孩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3.提倡共讀一本書機制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66本。這個數據說明,家長的閱讀量遠遠低于我們的孩子。長此以往,家長與孩子就會失去共同語言,形成代溝。為此,我們提倡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共同賞析書中精美的語句,共同體會作者的情感,共同揣摩文章表達方式的細節,從而激發孩子的興趣,活躍孩子的思維。定期請家長寫下讀書筆記交于學校,以更好地促進家校溝通。同時也給孩子立個榜樣,使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二)搭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家校溝通平臺
家校溝通,需要家長和學校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微信群、QQ群等給家校溝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其不足之處,前文已論述,此處不再贅述。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要發展“互聯網+教育”。落到實處就是,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優勢,搭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家校溝通平臺。將學校各類信息及時向學生及家長公布,以便于學校和家長可以進行無縫溝通。另一方面,平臺可以收集學生及家長的各類反饋信息,建立完善的學生家庭信息資料庫,方便學校和家庭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
大數據工作很難做,但是很有意義。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币驗椤按髷祿苤艺\,它真實記錄人們的每個足跡。深藏功與名;大數據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據,拒絕流言蜚語;大數據很友好,它提供各種權威參考,它創造綠色經濟,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贝髷祿梢愿鶕€人喜好及瀏覽日志等相關信息進行多維數據分析,并結合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技術,連接學校的學籍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如圖1所示),將學生的學籍信息、課表信息、成績信息、借書信息推送給每一個孩子及家長。同時將孩子喜愛的圖書推薦給他們。實現由單一靜態數據到多維動態數據的交互,從而讓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得以快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育人的教學目標。
五、結語
良好的家校溝通,能夠有效拉近家校距離,改善家校關系,使每一位家長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深入教育。通過構建新時代家校溝通的長效育人機制,在新媒體環境下搭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家校溝通平臺,激發學校和家長的活力,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促進家校共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