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春


摘要:本文從人口年齡結構的角度研究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差異。對我國2005~2016年城鎮和農村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動態面板GMM估計。結果表明,城鄉少兒撫養比的增加會導致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增加;城鄉老年撫養比的增加是影響醫療保健支出增加的最重要因素;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在逐步升級,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更加穩定;收入水平低、負擔重是限制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人口年齡結構;消費結構;面板GMM;消費升級
中圖分類號:F0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9-0178-03
一、引言
2005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快速增長,但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人類的消費模式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分為生存型、發展型和享受型三種,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正處于從生存型消費過渡到發展型消費的進程中:2016年利用ELES模型計算的農村居民食品類的邊際消費傾向為19.7%,而城鎮居民為12.6%:且農村居民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邊際消費傾向也顯著高于城鎮居民。由于農村居民占全國總人口的44%,所以優化消費結構、促進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消費是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點任務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人口年齡結構因素對消費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
國內學者對人口年齡結構影響居民消費的研究大多是從加總的宏觀角度(王金營,2006;李文星,2008)或者是單獨研究人口年齡結構對城鎮居民消費或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王宇鵬,2011;李春琦,2009);較少文獻研究人口年齡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馬琳,2016;王雪琪,2016)。由于不同學者選擇的解釋變量、數據及模型的形式不同,最終得到的分析結果也不完全一致,但幾乎沒有比較研究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本文使用分城鎮和農村的省級面板數據,對比分析了城鎮和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造成的七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的變動。
生命周期理論和預防性儲蓄理論是本文分析的基礎。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及其描述統計
文中使用的基本解釋變量包括城鎮及農村少兒撫養比YD、城鎮及農村老年撫養比OD,撫養比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控制變量包括通貨膨脹率INF、收入增長率y,通貨膨脹率為各地區居民七類消費物價指數減去100.人均收入增長率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人的增長率。被解釋變量為七類居民消費支出比率,使用各省份的可支配收入和七項消費支出計算。考慮到模型的估計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使用2005—2016年的各變量分城鄉分地區的面板數據。
(二)模型的設定及估計
1.模型設定
考慮到模型的樣本量及人口年齡結構等變量選取,本文使用簡約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i=1.2.……31代表31個省市;j=1.2……m表示模型中應該包含的滯后項;k=1.2……7代表食品、服裝、教育、醫療等七類消費支出。
2.模型的估計
因為棘輪效應的存在,消費函數中加入了消費的滯后項,如果使用OLS,得到的估計量是有偏的、不一致的,所以為了消除解釋變量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基于工具變量的動態面板G1V11VI模型進行估計;為了避免遺漏變量問題,估計中使用差分的方法。
在進行動態面板GMM估計時,除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外,其他變量使用自身的滯后值作為工具變量。但是模型和工具變量的滯后階數選擇上,大部分文獻沒有給出具體的計算方法。李文星(2008)使用被解釋變量從滯后2階到5階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本文則使用OIS法對含有滯后項的模型1進行估計,以確定模型中應該包含幾階滯后項、滯后幾期的變量可以作為工具變量。
(三)實證結果分析
1.城鎮居民實證結果分析
以城鎮食品消費為例,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比重作為被解釋變量,使用OLS法進行估計,結果顯示滯后二階到滯后四階均不顯著,表明動態GMM模型估計時應該包含滯后一階項。不包含一階滯后項的OLS估計表明。當較長滯后期包含了相關信息時,這些信息一般會被較短滯后期項所包含,但可以使用滯后2階項作為工具變量。根據相同的方法確定所有模型中的滯后階數和工具變量,再進行估計。
如表1所示,七個模型Sargan統計量的伴隨概率均大于O,05.表示接受過度約束正確的原假設,模型是有效的;同時對各模型的誤差項進行序列相關的檢驗結果顯示,殘差項的差分存在一階序列相關,但二階序列是不相關的。表明模型是有效的。
由表1可得出下列結論:
(1)除家庭設備用品和醫療保健類消費外,城鎮少兒撫養比與其他五類消費支出成正相關;且少兒撫養比對醫療保健類的影響最大,其次為食品、居住和教育文化娛樂類。隨著家庭幼兒數量的普遍減少,城鎮居民更加重視孩子的質量,多數家庭從幼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早教培訓,幼兒園之后,除了比較昂貴的學費,繪畫、游泳、鋼琴等課程幾乎是必學的,即使撫養比略有上升,城鎮居民家庭也不會因此減少對單個孩子常態化的支出,反而會因此增加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的支出。同理,城鎮居民家庭的家長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認為子女具有投資屬性,為了保證孩子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及接受更好的教育。多數會選擇更加有營養的多樣化地食品、質量更好更漂亮的衣服和更好的學區房,所以城鎮居民少兒撫養比增加會引起食品、衣著和居住類支出的上升。除嬰、幼兒時期外,少兒人口對醫療保健類的需求并不大,尤其是在如今營養比較全面、家庭條件普遍較好的條件下。所以少兒撫養比的增加會引起醫療保健類支出的下降。
(2)城鎮老年撫養比與食品、居住和醫療保健類消費呈正向相關關系,與衣著、家庭設備、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呈負相關關系。城鎮老年人口普遍具有健康養生的意識,他們比年輕時更加注重吃得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身體機能弱化,身體素質較差,容易生病,醫療支出較多,但他們也比較注重醫療保健,普遍會購買保健品。所以城鎮居民老年撫養比上升,會促使食品類、醫療保健類、居住類消費的增加。老年人普遍對服裝、家庭設備和娛樂活動的消費需求較低,另一方面在退休金一定的情況下,醫療消費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這三部分的消費支出,所以城鎮老年撫養比的增加,能夠導致衣著、家庭設備和教育娛樂消費的減少。
(3)除醫療保健外。其他六類消費支出的滯后一階的項系數均顯著為正數,表明城鎮居民的各項消費均存在較強的慣性。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需要向更高層次升級,存在著棘輪效應。
(4)通貨膨脹率與衣著、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類支出存在負相關關系,與食品、居住正相關;與家庭設備和交通通信則不顯著。通貨膨脹率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衣著、娛樂和保健等方面的消費,但是居民并不會因為價格升高而大幅度減少食品類的消費量,可能會出現價格上升的幅度超過消費數量下降的幅度,最終食品類消費支出是增加的;同時通貨膨脹的存在會刺激居民增加住房等保值增值的耐用品的消費。
(5)收入增長率與食品、衣著和醫療保健類消費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他則為負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收入增加的部分,多用于增加食品、衣著和醫療等基本的消費:如果城鎮居民收入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那么收入增加時,更可能增加購車、購房和娛樂等支出。
2.農村居民實證結果分析
從表2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
(1)農村居民少兒撫養比與食品和教育文化娛樂兩項消費支出呈正相關關系,但是與其他五項消費呈負相關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農村居民家庭也普遍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營養,讀書時也會提供更多的生活費;在教育文化娛樂方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農村居民的觀念得到了洗禮,各方面都在向城市居民看齊。對于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農村地區文化課補習班、舞蹈、繪畫等特長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所以,農村少兒撫養比上升也會促使食品和教育文化娛樂等的消費增加。
少兒撫養比并不是決定衣著、家庭設備用品、交通通信類和醫療保健等支出的最重要因素。在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食品和醫療支出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占農村居民家庭在家庭設備和交通等方面的支出,但擠出效應并不大。
(2)農村老年撫養比與食品呈負相關關系。農村老年人秉承“勤儉節約”的傳統。多數對食品類消費沒有很高的要求。對比中年勞動力,老年人口對食品種類和數量的需求均是下降的,在人口日趨老齡化的背景下,農村居民食品類支出會因此而有所減少。
老年撫養比是決定醫療消費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農村老年人口年輕時勞累過度,給身體留下了不少的隱患,到老年時需要大筆的醫療保健支出,所以農村老年撫養比上升必然會增加對醫療保健類消費的需求。相對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夠完善,報銷比例比城鎮居民低,如果在大醫院就醫則報銷的比例更低;同時部分農村老年人口知識水平較低下。對國家的醫療保險政策等了解不夠,這些也都會導致農村老年人口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增加。
農村老年撫養比對服裝類的消費影響并不顯著,但對居住、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類消費的影響比較顯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居民家庭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到老年時普遍已經擁有自己的住房和交通及通信工具。住房租金和裝修等都計算在住房支出之內;購買、使用和維修電動車、三輪車、摩托車和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支出計入交通通信,隨著手機、電腦和網絡的普及,這部分支出在交通通信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同時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在文化娛樂如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在上升:這些最終都會引起居住、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類消費的支出增加。農村居民撫養比也在增加,這三類消費支出在增加,兩者之間一致變動,但還需要進行嚴格檢驗,來確定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3)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消費慣性并不大,即消費支出滯后一階項的系數沒有城鎮的大,表明農村居民消費習慣尚在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過程中,不如城鎮居民穩定。其中交通通信的滯后項系數較大為0.714.保持了較高的慣性;實際上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后,普遍會為了面子等原因,購買小汽車等奢侈品。也更容易在手機等通信工具上向城鎮居民看齊,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費特征已經與城鎮居民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同理也可以解釋家庭設備用品類的系數也比較大。
(4)對于農村居民而言,食品、衣著、居住和教育文化等為必需品,他們對必需品的價格并不是特別敏感,即使意識到了通貨膨脹的存在,也不得不進行消費。如果這四類支出價格上漲過快,則會擠占其他方面的消費。
(5)收入增長率的系數全部為負值,意味著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率要低于收入的增長幅度,對于農村居民而言,預防性儲蓄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老齡化程度日漸加深的背景下。這與預防性儲蓄理論是一致的。
三、結論及建議
(一)主要結論如下
1.城鎮和農村少兒撫養比的增加都會引起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的增加:城鄉老年撫養比的增加都會導致醫療保健消費的增加。
2.城鎮老年撫養比上升導致食品類消費支出增加,農村居民則相反。
3.城鎮居民的消費慣性較強,農村居民則偏弱。
4.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都受到收入水平的約束,這是在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雙雙上升的背景下的理性選擇。
(二)建議
1.順應并引導城鄉消費結構升級。少兒和老年撫養比的增加對食品、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類等的消費具有顯著影響,國家需要及時鼓勵和引導相關產業如醫療行業,嬰幼兒服裝食品及輔導機構等的發展,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2.加快完善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確保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齡化帶來的城鄉居民醫療消費支出增加,對其他消費產生了擠占效應。國家應繼續推進完善城鄉醫療保障制度,減輕居民醫療負擔,提升其消費信心。
3.切實通過減稅等措施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城鄉居民的消費普遍受到收入水平的約束。提高收入水平能夠有效推動城鄉居民消費升級,促使其逐步完成從生存型到享受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