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舞蹈《喀紅唄》(彝語)其24套舞蹈動作中所表現的生產勞動、遷徙征戰、原始宗教信仰等,皆是彝族從古至今文化在不同視角的呈現,它承載著溯源、驅邪逐鬼、教化、認同、內聚、調適等功能,與彝族的歷史共生繁衍。文章通過對《喀紅唄》的起源進行梳理,與24套舞蹈動作的意義闡釋,以期對《喀紅唄》形成更為深邃的認知。
關鍵詞:舞蹈;《喀紅唄》;起源
中圖分類號:J722.2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7-0031-02
一、《喀紅唄》起源初探
對于《喀紅唄》的具體緣起時間尚不得考證,據筆者田野作業期間采訪的當地一位畢摩老人王思榮介紹:《喀紅唄》25個組合的形成源于六祖分支后,是六祖分別在向彝族先祖叩拜時各支準備的舞蹈集合,說明此舞大致形成時間為六祖分支期間。關于《喀紅唄》的起源,學者眾說紛壇,有遷徙開路說、軍事戰爭說、驅趕烏鴉蛆蟲護尸說、迷惑說、告別說、請神說等。黃澤桂在《“肯合貝”舞蹈的敘事——赫章彝族喪葬舞蹈考察》一文中分別將上述6種說法采用深層次的比較法來觀察其中的共性因素,總結出祖先——遷徙、打仗——死亡——喪祭——告別,這4個因素是各說法中出現最多的故事因素,因而總結出:“懇合唄”舞蹈的產生與祖先死亡的喪葬祭禮相關聯,是祭祀性舞蹈。但從《喀紅唄》舞蹈動作反映的象征文化及手中道具來看,筆者對于軍事戰爭說略為贊同。楊軍在《貴州彝族民間舞“懇合唄”的特點》一文中提到《懇合唄》與古代軍隊聯系密切?!捌渲幸徽f來自烏蒙山區,公元前8世紀是彝族先祖分封六侯的時代,各侯國各部落之間不斷發生沖突和戰爭。彝族先民經歷了頻繁的戰爭,傷亡慘重。為了使靈魂能回歸到祖地,人們把陣亡的將士遺體運回家鄉。彝族先民在護送陣亡將士途中,以馬鈴為道具,通過舞蹈來抒發悲痛之情,與自己的戰友告別。其二說,彝族先民在世時騎馬、翻山、過河,與外族戰斗,舞蹈中的騎馬、戰斗等技巧表演就是為了追憶死者生前事跡,以此悼念?!绷碛袑W者認為彝族先民在征戰途中,傷亡慘重,領隊將士為安定軍心,擾亂敵軍,便下令讓將士晃動戰馬上的鈴鐺,以此鼓舞士氣,使軍隊贏得勝利。戰后為紀念傷亡的戰士及再現征戰的歷程,“鈴鐺舞”便被保留下來。從《喀紅唄》的道具及舞蹈動作特征、舞隊變化來看,也有軍事征戰的遺留?!犊t唄》一般多為4人所舞,也可6人、8人或12人(《喀紅唄》要求跳舞人數僅限于雙數。)舞者右手握鈴鐺,左手執白帶;舞蹈動作古樸簡單,鏗鏘有力,節奏鮮明,步伐交錯,舞者以腰部為軸做前后左右扭動,或前俯后仰,或互相背馱;舞隊變化復雜,舞者行進過程跟隨馬鈴的伴奏,步步緊逼,氣勢恢宏。按龍正清先生的解釋,《喀紅唄》屬于舞蹈與敘事相結合的“戰狀舞”。此種從軍隊傳至民間的舞蹈,并延續于喪葬風俗中,由此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始舞蹈,尚屬少見。
二、《喀紅唄》的動作簡述
根據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采訪所得,《喀紅唄》有25組動作內容,25組動作中第一組為請神曲,其與24組代表了彝族的6個祖先所分為的24個支系,為紀念六祖所舞。按照王思榮先生的介紹,《喀紅唄》與彝族祖先的遷徙、征戰有關。現將王思榮老師對《喀紅唄》25組動作介紹整理如下。
(1)請神曲,意為照此節奏開始活動跳舞活動。
(2)牛擦背,該組動作是對相互幫忙合作完成農事的動作描述。
(3)毛狗鉆洞,彝語哦得斯啜頗,意為動物在草里,努力要把草地翻個底朝天,比喻隱蔽作戰,要把敵軍剿滅。
(4)猴子搬樁,彝語諾瓦諾酬谷,意為互相合作,剿滅敵巢。
(5)猴子搬疙瘩,意為繞路(繞磚)走。
(6)猴子爬樁,意為彝族人民在生產勞作過程中,為獲取食物,互相背馱,互相幫扶。
(7)猴子抓背,意為內部團結,互相幫扶,即兩人背對背,旋轉腰部互相擁抱做交叉步。
(8)猴子摔跤,意為行走途中遇到的重重障礙,即跨手翻轉。
(9)羊角碰角,意為征戰過程中互相推動的場景。
(10)老虎跌膘,民間稱土跟斗,象征行軍中的艱難險阻。
(11)豬拉耙子,描述田間勞作的情景,主要體現隊形變化。
(12)翻山越嶺,形似搭橋,一人從另一人身上翻滾過去,比喻遷徙路上過河、爬山時的不易。
(13)夫妻團圓,轉十字架,意為夫妻二人在爭吵后或做了錯事后,迷途知返,最終全家團圓的景象。
(14)猴子擁抱,意為彝族先民在征戰或打獵過程中取得勝利后,圍圈跳舞,互相團結慶祝。
(15)糧桿打蕎,反映彝族人民生產勞作,即打谷子。
(16)爬山涉水,意為躲避災難,只要肯努力,所有的一切困難都會過去。
(17)猴子搓蛆,該組動作表現的是一則彝族民族故事。猴兒搓蛆是彝族人用腳蹍擰驅蟲的動作。
(18)猴子摘果,意為互相合作,表現生活中為了得到生存食物,多人共同合作努力的樣子。
(19)蛤蟆編院樁,意為勞作中互相幫助分享。
(20)老鷹拿雞,學習大自然中的動物捕獲食物,是彝族狩獵生活的體現。
(21)猴子坐轎,脫舊穿新,新生活的向往。
(22)騎馬游城,生活場景,觀天象預測天氣,觀民間生活測民意,反映生活現象。
(23)老鷹展翅,意為克服艱難險阻。
(24)毛狗撥草,意為尋找食物,表現狩獵。
(25)四馬追羊,趕走戾氣,將好的留在身邊。
通過以上25組動作稱謂,我們可以得出,《喀紅唄》是一個關于勞動、遷徙、征戰的舞蹈。
因村落地處烏蒙山區,逶迤的山褶、貧瘠的土地、崎嶇的山路,交通工具的缺失等因素,使得小米多村《喀紅唄》在村落喪葬儀式中能夠較好地遺存下來。在筆者田野調查期間了解到,村落中老的少的都會跳,先前是禁止女性跳,現在也有少許婦女會跳,村中有自己的表演隊,每逢村中人去世,展演隊便會受邀來到主家,進行晝夜的“狂歡”?!犊t唄》經歷了從“娛神”到“娛人”的演變,因功能的轉變、觀念的更新,又隨著村落經濟發展的需求及各級文化館對民間舞蹈的關注,《喀紅唄》在傳統動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得舞蹈內容更加豐滿,形式更加完善。有些村落將《喀紅唄》與體育、健身相結合,有些村落則將《喀紅唄》進行動作的美化,減少其原始風格,將其搬上舞臺。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轉變,《喀紅唄》都是彝家人民積極向上、樂觀開朗態度的呈現。
參考文獻:
[1]陶波.烏蒙山區彝族“懇合唄”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7(6).
[2]楊軍.貴州彝族民間舞“懇合唄”的特點[J].前沿,2011(16).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研究生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身份呈現與‘非遺舞蹈傳承研究——以鎮雄縣小米多村彝族舞蹈《喀紅唄》為例”(2018Y146)。
作者簡介:趙海潮,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歷史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