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冬澈
我記得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我上初二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湯婆婆的湯屋里形形色色的妖怪以及可愛的無臉男。
不得不說,日本動漫中赫赫有名的妖怪形象還真不少:犬夜叉、鬼太郎、夏目友人帳、龍貓,還有妖怪的克星——陰陽師,等等。
“妖怪”這一形象似乎在日本找到了生存發展的沃土,時至今日,在日本文化中共有400多種妖怪形象。日本還在海外舉辦過妖怪動漫展,反響熱烈。那么,為什么妖怪文化在日本如此流行呢?
妖怪文化的發展階段在日本可以分為原始時代、平安時代、室町時代和江戶時代。可最早,妖怪的產生,還是與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整日活在被野獸支配的恐懼中有很大關系。加之每到黑夜來臨,人們便更加無助,在這無盡的黑暗中,妖怪就先在人們心中產生了。日本又是一個海嘯、地震特別多的國家,再加上旱災、饑荒之類的災難,大家無法對此做出合理解釋,就認為是妖怪作亂,就這樣,妖怪文化在日本境內廣為流傳。
日本妖怪的產生可以用“因地制宜”4個字概括。
日本四面環海,常年在海邊生活,人們就編造出許多與水有關的妖怪:在河邊洗紅豆,將路過的人用篩子抓來吃掉的洗豆老人;受了情傷投河自盡,每到半夜就現身勾引并殘害過橋男子的橋女;猴子身體、背著烏龜殼,還長著青蛙的四肢和鳥喙的河童……
日本多山,同樣也產生了一批與山有關的妖怪:被情人拋棄在雪山后化為妖,專門殺害負心男子的雪女;在深山老林里給樵夫按摩的石女,凡是“享受”到按摩服務的樵夫身體都會如刀割般疼痛。
到了江戶時代,因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人們將目光從自然外物轉移到了手工藝品上,被稱為“日本妖怪畫鼻祖”的《百鬼夜行繪卷》就畫出了傘、琵琶、桌椅、白布因為被主人拋棄,心懷怨念,幻化為妖,四處游蕩并報復主人的場景。
日本“存在”太多鬼怪,它們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基于這種狀況,以斬妖除怪為己任的陰陽師就登上了歷史舞臺。陰陽師,也就是巫師,他們權力極大,甚至連天皇的生活都可以干涉。陰陽師在平安時代時發展到了頂峰。
上述這些妖怪都是古時候的日本百姓在不了解自然的情況下杜撰出來的。然而,到了科技發達的近現代,妖怪這一“唯心主義的產物”也沒有消失,反倒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演化出新的妖怪物種:蝸牛女、口裂女、人面犬、鬼娃娃花子、菊人形,等等。
雖然日本有這么多妖怪種類,號稱“妖怪列島”,但在一向秉承著“拿來主義”的日本,大部分妖怪是外來的。據統計,日本的妖怪中有70%來自中國,20%來自印度,只有10%是本土妖怪。
既然大部分妖怪來自中國,那么中國的這些妖怪又是怎么來的呢?這就不得不提西漢時期由劉向、劉歆父子整理匯編的《山海經》了。
《山海經》分為《山經》《海經》和《大荒經》三部分,是一本優秀的地理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志怪文集。朝鮮的《海東繹史》曾記載:“應神十五年(284年)秋十月丁寅卯,百濟王派使者阿直岐者,貢《易經》《孝經》《論語》《山海經》及良馬二匹。阿直岐能通經典。”應神年間大約是我國西晉的時候,由此觀之,《山海經》在西晉時傳入日本,并對日本的妖怪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例如,《山海經》中記載,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曾喚女兒魃前來幫忙應對暴雨,魃天生體熱,雨很快就停了;在日本傳說中,魃是天照大神,被稱為“旱母”。《山海經》中記載刑天在與黃帝大戰時被砍去頭顱,此后便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口;而在日本的《百鬼夜行繪卷》中也有一個長成這個樣子的妖怪,叫作胴面。大名鼎鼎的九尾狐妖在中國被認為是妲己的化身;而日本同時也出現了這樣一個“紅顏禍水”,被喚作玉藻前。關于這個玉藻前,也有一種說法是商紂王自盡時,九尾狐妖離開妲己的肉身逃到日本,勾引鳥羽上皇,最后被當時最厲害的陰陽師——安倍晴明打死了。
水木茂先生曾經說過:“我經常到南方游歷,其中人跡罕至的深山和叢林最令人恐懼。而且,不可思議的是,一旦置身其中,反而會讓人感到舒服。也許是某種生命的源泉被大量釋放出來之故吧!”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妖怪在日本一直流傳了下來,并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妖怪學”。
妖怪學的首倡者是井上圓了,他試圖通過哲學中的邏輯學和自然、社會科學的方法對所謂的妖怪現象進行解釋。他把這些脫離客觀規律發展的現象稱為迷信、幻象、妄念、假象,希望通過他的闡述來破除民眾的迷信。
在他之后,1923年,江馬務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版了《日本妖怪變化史》;1936年,柳田國男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版了《妖怪談義》,1939年又出版了《全國妖怪事典》;1966年,櫻井德太郎發表《民間信仰》;《世界妖精妖怪事典》《妖怪學新考》等著作,為妖怪學這一學科添磚加瓦。不僅如此,在戲劇影視、歷史、繪畫、音樂、雕塑方面,妖怪文化也大放異彩。
說了這么多日本的妖怪文化。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國家的妖怪文化,雖然古代先輩們曾經用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許多妖怪,但是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妖怪”的發展都是在走下坡路。如今隨著國產動漫的發展,悟空、白蛇,還有新晉CP——哪吒和敖丙,越來越多的神話人物、志怪人物乃至精怪妖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國產動漫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