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嬌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在音樂劇的教學中,筆者在上學期是第一次教學,因此教學經驗不是很充足,為此筆者進行了多方資料的研究學習,希望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們,同時能夠將自己對于音樂劇的理解的教學排演過程中的心得,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音樂劇產生于20世紀,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輕歌劇、黑人劇目、喜劇,屬于綜合舞臺劇,將歌、舞、劇為一體,音樂劇的篇幅沒有固定限制,一般主要是兩幕,音樂劇中的曲目量有20到30首左右。音樂劇的劇目主要是從愛情、諷刺、幽默、憤怒等情感出發,劇情本身是通過演員的肢體語言以及臺詞功底呈現。音樂劇的音樂更加通俗易懂,演員的音樂素養、舞臺表現力、戲劇張力、形體身段與劇目的發展相結合,因此相對于歌劇更受大眾喜愛。
與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常用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樂器編曲;在音樂劇中人物的獨白可以沒有伴奏出現;音樂劇的唱腔更多的是流行唱法,很多的美聲唱法及傳統唱法是為音樂劇的演出作為基礎出現。因此宣敘調和詠嘆調就沒有了區分,歌唱也不一定是使用美聲唱法。但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分仍然有不少爭議,但音樂劇通常比歌劇多了很多舞蹈成分,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對白的成份會重要很多。
該劇角色主要由修女瑪麗亞、上校馮·特拉普以及他的七個孩子組成,最大的孩子年齡16歲,最小的5歲,劇中總共出現了16首音樂劇歌曲,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在劇中瑪麗亞作為修女來到上校家中做家庭教師,她以童心換童心,教孩子們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從美景中陶冶心性,因而獲得孩子們的喜愛,慢慢的也改變了上校在孩子們面前威嚴的形象,逐漸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瑪麗亞逐漸感動上校,慢慢兩人之間也有了愛慕之情。在劇終,上校以參加民族歌唱比賽為由,帶著孩子們穿越阿爾卑斯山,逃離了動亂的德國納粹魔窟。
此唱段出現于劇目中場,瑪麗亞帶領孩子們為男爵夫人表演節目,歌曲詼諧逗趣,將孩子們的聰明伶俐,富有創造力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首歌為美國鄉村歌曲,曲作者是理查德·羅杰斯。
歌曲中這樣的唱段為約德爾唱法,是一種快速將頭腔和胸腔位置不斷轉換的大跨度唱法,需要演唱者輕巧活潑的去演繹此作品。
音樂劇排演,一般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選擇已有音樂劇的片段進行排演,第二種是:選擇排演自創音樂劇,劇情大多貼近學生生活。而筆者選擇的是第一種方式,選擇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唱段《孤獨的牧羊人》。主要角色有:修女:瑪麗亞,上校:特朗普,男爵夫人,麥克斯,七個孩子。
在選在角色時,主要從人物形象上出發。一、需要學生們敢演敢唱敢表達,性格接近劇中人物。二、在身高上也有相關要求,例如瑪麗亞需要身高高一些的女生,上校需要身板挺拔的男生,七個小孩中,按照年齡層次的不同相應選擇身高各不一樣的同學,盡量選擇五女兩男,當選角中男孩角色不夠時,可以選擇女生代替。三、在選角時,還要注意每個人的聲音特質,是否能夠模仿小朋友的音色,唱腔特點是否合適人物形象塑造,同時還要能夠相對唱的不錯的,樂感更好的學生進行優先考慮。四、進入正式選角,主要從歌曲演唱以及在老師設定的情境中表演狀態選定最終參演人員。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主要是為了表演給男爵夫人看,在劇中,以“戲中戲”的形式出現。瑪麗亞和孩子們一起將木偶戲以一種輕快活潑的形式表演,歌曲第一段落的節奏急促歡快,尤其是中間的“來哦的來哦的來嘿嚯”非常輕巧,將兩個八度旋律玩轉的非常活潑,中間真假聲來回轉換,將音樂旋律的跳躍性發揮到極致,連續大跳音程出現,讓觀眾耳目一新,歌曲也顯得充滿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樂節奏相對變寬,像是小小的牧羊人在思考著什么,但又不失童趣,歌曲中的襯詞“噢都來咦”就是牧羊人在歌唱,婉轉悠揚,使歌曲更為生動和有趣,這樣的唱段特點主要是由美國鄉村音樂發展而成。
在排演《孤獨的牧羊人》時,第一:一定要確定每一位人物的基本位置在哪里,例如:上校、男爵夫人、麥克斯作為觀眾,應在臺下觀看,但觀看的同時,角色本身的人物形象特點不能垮,一定按照人物特點來表演,哪怕只是一個鼓掌,學生們也要代入角色中。
第二:瑪麗亞和七個孩子是最重要的角色,在舞臺中表演木偶戲,那么瑪麗亞所在位置一定是指揮位置,兩名男孩扮演者輪流扮演牧羊人,剩下的無名女孩扮演小羊,當在第一段中出現“來哦的來哦的來嘿嚯”的時候,可以依次出現在舞臺中央表演小羊的萌態。將“戲中戲”的這樣一個劇情完整演繹。
第三:當瑪麗牙和孩子們表演完木偶戲時,麥克斯的鼓掌動作表現出他此刻的激動之情,同時男爵夫人也要向上校表明自己的心意,兩方一起提問上校,上校的反應是同學們表現的難點,需要不斷排練。
任何一門課程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通過不斷的教學和收集相關資料。筆者將繼續努力,幫助學生們了解、喜歡音樂劇,并能為以后的就業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