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玲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內江 642150)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作為一門學科被引入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值得注意的是,音樂治療在國內,除了在高校以專業學科的方式在進行發展研究以外,在社會層面的應用則市以醫療機構、學術團體以及教育機構的形式出現,而主要的應用者則是音樂治療師,或音樂家、心理學家以及醫學家,應用媒介則是醫療機構或教育機構,受眾者則多為心理疾病患者。
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如將音樂治療這一理論及某些方法運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之中,對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運用音樂治療的手段對如患有抑郁癥的學生進行心理矯正;或對智力障礙等特殊群體學生進行應用;以及、甚至主要的,對絕大多數正常學生進行,使之在音樂課堂中通過音樂治療教學手段進行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夠將音樂與內心情感的關系結合起來,懂得通過音樂手段來調節心理平衡,從而不僅拓展了音樂課堂的功能性,而且使得音樂課成為有別于其他知識傳授型課程之外的、心理輔導型的教育課程。筆者就以音樂治療理論體系中的接受式音樂治療相關理論,結合音樂表現的聯覺反應、具體的音樂實例等方面來探討接受式音樂治療在音樂課堂上的應用教學。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年輕的新興學科,對其科學的界定則又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論述,大致上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一門集音樂學、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學科”①,其發展至今,甚至還涵蓋了音樂美學、物理生物學、教育學,足可見這是一門跨越了多種學科的交叉型學科。簡單來講,音樂治療的目的在于通過各種音樂體驗手段,來改善人的心理問題。
接受式音樂治療是音樂治療中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稱聆聽式音樂治療,指通過聆聽特定的音樂來去干預聆聽者,使之感受到各種刺激來調整自我認知和心理②,在音樂治療實踐當中,這是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手電。常用的接受式音樂治療的方式包括歌曲討論、音樂回憶、音樂同步和音樂想象等。在運用于課堂中時,這些方式其優勢又在于具有引導人進行音樂表現的聯覺反應這一導向性作用,而這一心理作用能使人產生直接的心理感知和情感體驗的狀態,這對于中小學學生進行情感情緒方面的體驗教學具有根本意義。
從音樂的美學角度來看音樂,音樂的基本素材是音響。音樂不具有空間、語言等等性質,所以音樂不能直觀的表現出眼睛的視覺感和思想概念。但是人們在聆聽作曲家斯美塔那[捷]創作的《伏爾塔瓦河》的前奏時,總會不自覺的在腦海中浮現出潺潺小溪匯入大海的場景;在聆聽作曲家穆索爾斯基[俄]創作的《兩個猶太人》時,也能想象一個傲慢粗暴的胖猶太人和一個機靈瘦小猶太人的兩個形象。
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因為人的心理“聯覺反應”現象。“聯覺”即由一種情感引起另一種情感的心理現象③。音樂中的聲音有五個引起人聯覺的反映:音長、節奏、音強、音高、緊張度。與這五個方面相關的人的聯覺關系我們可以大致總結一些出來。(見例1)
例1 聯覺反應關系表

1.與音高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音高 音低視覺亮度 亮、明、白 暗、昏、黑情態體驗 興奮、快樂、積極 抑制、哀傷、消沉空間知覺 上、淺、高、遠 下、深、低、近2.與音強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音強 音弱事物的能量、力量 大 小情態體驗 強 弱空間距離 近 遠3.與音長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音長、慢、疏 音短、快、密空間延展 長、開闊、寬、舒暢 短、狹窄、擠、局促個性人格特征 開闊、大、開放 狹隘、小、拘謹情態體驗 抑制、平和、安靜 興奮、急躁、激動4.與速度、節奏的聯覺對應關系速度與節奏快 速度與節奏慢決策和行為 堅決、果斷 猶豫、遲緩情態體驗 急躁 和緩視覺體驗 突然、生硬、直 緩和、柔和、曲 5.與緊張度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緊張度高 緊張度低情態體驗 緊張 松弛觸覺體驗 粗糙、不平 光滑、平坦人格特征 狹隘、刻薄 開闊、寬容
上例只是對一些聯覺對應關系的個別舉例,由此可見,人們在大多數時候有對音樂會產生聯覺的反應,所以當我們在聆聽音樂的候大腦會產生一些畫面讓我們來,作曲家在寫作的時候正是根據人的大腦聯覺反應,再充分地了解和把握音樂、音響與其要表現的對象他們之間反映關系,從而才成功地表現了音樂的目的。欣賞音樂的人也正是因為大腦的這種反映作用,在對音樂的感受過程中,才實現了對作曲家想要表達的音樂意圖真正的理解。從作曲家以及一般欣賞大眾來說,視覺和聽覺之間在這種聯覺關系是音樂音響能夠表現出各種聽覺之外如情緒、畫面等等內容的原因。根據大腦這一反映的原理,我們可以具體操作音響,讓他能夠向我們所想要表現的意圖來進行變化。這也正是讓學生通過接受式音樂治療教學進行情感體驗的理論基礎。
人的內心情感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不外乎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那么作曲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如果想向聽眾表達一種情緒或思想,那么肯定會運用一些音樂創作上的手法,這些創作手法從心理學上來看,就是對人的聯覺反應的經驗總結,具體在音樂作品中如何體現,下面筆者就以具體的音樂作品來進行闡述。
例如我們去欣賞由巴赫[德]創作的《約翰受難曲》時(見例2),總會有種悲傷而又崇高的感覺,這是為什么?因為這首作品音符時值相對交長,節奏較慢,力度不強,緊張感不高。例2b中,旋律是從較低音緩慢上行,給人一種崇高的感覺;而例2c中,旋律從較高處往下行,則給人一種悲傷的氛圍。其實這就是音樂音響作用到人大腦之后,通過聯覺反應產生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機制能讓人產生類似于畫滿感的一種情緒,這就是一種情感體驗。
例2 巴赫《約翰受難曲》
再如,我們去欣賞下面這個作品。節選自由穆索爾斯基[俄]創作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中的第10首“兩個猶太人——胖子和瘦子”的各片段。(見例3)
例3
在聽完第一段例3a的片段后,我們可能會聯想到不可一世的惡勢力、兇惡的大狗熊、殘忍的大灰狼、粗暴傲慢的富人等畫面,而聽完第二段例3b的片段后,又可能會聯想到戰戰兢兢的小松鼠、大灰狼面前的小白兔、風中瑟瑟發抖的窮人、一個小丑等畫面。而當把這完整的作品名稱說出來之后,我們會下意識的認為這的確很形象的描寫出了一個粗暴傲慢的猶太富人和一個瑟瑟發抖的猶太窮人。我們能在不清楚作曲家的想法和創作背景時,僅僅通過聆聽音樂就能大致感受到作曲家想表達的內容,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人的聯覺反應。當然,再把作曲家的思想和創作背景介紹了以后,我們會堅定的認同音樂所想表達的內容。
上述例子還有很多,作曲家把想法融入到音樂中的作品很多,傳遞的情感也很多,正是因為這種關聯,以及音樂獨特的表達、傳遞情感的特點,使得通過音樂來進行情感體驗、通過接受式音樂治療的方式進行音樂課堂教學成為可能。從音樂音響出發,通過各種聯覺對應,再結合其他客觀信息,就能夠形成一套完整的情感體驗過程,最終獲得各種的情感觸覺。(見例4)④
例4
總的來說,基于聯覺反應的情感體驗,接收式音樂治療以音樂課堂為媒介是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實現方式之一。讓學生通過課堂進行各種情感體驗,有助于提高情感知覺,豐富內心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心理心態,對預防和減少以及糾正學生心理問題有很大幫助,所以筆者認為,接受式音樂治療理論應用于中小學音樂課堂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探索,且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 高天.音樂治療學簡明講義[M].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 2005:2.
② 這一解釋來源于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應用音樂心理學》課程授課內容。
③ 同上
④ 圖例來源于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應用音樂心理學》課程授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