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聲海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優先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完善基層社區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整合利用現有的社區教育機構、縣級職教中心、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教育資源,以及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體育場、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室)、社區科普學校等,開展老年教育活動。”老年教育既是終身教育體系、繼續教育的有機構成,也是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更好地服務于老年教育,這是社區教育人需要研究的課題。谷里街道社區教育工作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探索。
一是打造中心主陣地。街道發文將社區教育中心與街道老年大學、街道黨校整合,一個場所,三塊牌子。這樣,社區教育與老年教育就緊密結合在一起。街道社區教育中心也是老年大學,老年大學的學員也是社區教育的對象,共享校舍、設施設備等資源,打造共同的教育陣地。
二是打造共同社區陣地。要求街道所屬社區必須同時掛“社區居民學校”和“社區老年學校”兩個牌子,同時開展“區高水平示范性居民學校”和“區教養醫體文相融合老年學校”兩項創建工作。

三是打造共同社會實踐陣地。利用全省職教活動平臺,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者優勢,與江蘇經貿學院合作設立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學校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到敬老院,開展“一對一”智能手機使用培訓活動;街道還利用區教育局下達的創建市級教育服務“三農”高水平基地之機,將該基地建設成為老年人技能學習的陣地,對老年人開展蔬菜種植技術的培訓。
在整合社區教育資源的同時,該街道也將相關工作機制進行融合。
一是整合管理隊伍。街道的11 個社區主任既是社區居民學校的校長,也是社區老年學校的校長,二者合一;各社區具體負責老年學校工作的同志,同時也負責居民學校的工作。如此一來,既明確了工作職責、避免工作推諉,又不斷提高工作效能。

二是融合工作機制。街道形成制度性規定,每年召開2次老年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結合的現場會,促進社區老年學校和居民學校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與此同時,搭建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管理網絡,將11 個社區老年學校分成4 個片,街道教育中心教師與社區老年學校管理人員分片對接,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工作效能。
三是融合考核機制。街道將相關考核要求以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各社區,并納入街道對社區年終百分考核內容。根據要求,社區老年學校必須做到“四個有”,即有1 套班子(校務委員會)、有1 塊牌子(老年學校)、有教學活動(年度教學活動計劃)、有活動記錄(工作手冊)。考核滿分為100 分,其中老年教育(社區教育)考核占6 分,形成了老年教育的抓手,促進了社區老年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由于老年教育是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相關社區教育培訓活動也更加契合。
一是借力“谷里講壇”平臺,開展理論學習宣講。利用省社區教育品牌項目——“谷里講壇”平臺,在街道老年大學及社區老年學校開展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40 年宣教活動,組織社區老干部、老教師等組成“新時代理論宣講志愿者”——“百姓名嘴”到社區宣講;組織街道老年大學(社教中心)教師到社區學校送教。
二是組建老年文明志愿者,助力文明城市創建。結合文明城市創建,社區教育中心組建了老年志愿者隊伍,在老年大學及各社區學校開展文明規范“八個不”宣講,營造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圍。還組織老年志愿者穿上“紅馬甲”到馬路上執勤,勸導人們文明出行,成為谷里街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是開展“學習型”城市創建,服務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結合“學習型”城市創建活動,聯合街道老年大學、宣傳辦、勞保所、民政辦、文教辦及文體中心等部門,每年開展街道學習節暨全民終身學習周活動,評選“學習之星”“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及“優秀志愿者”,促進“學習型”城市創建活動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自我美化生活能力。學校借助教育服務“三農”實驗基地創建,適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邀請南京市教育局講師團、金陵科技學院專家深入社區為老年學員開展家庭插花藝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蔬菜種植技術等知識、技能培訓;組織社區老年學校(社區居民學校)學員,積極參加街道組織的各項活動。
社區老年學校和社區居民學校不分彼此,共同發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認可。